2025年10月18日,楊振寧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一個時代,悄然落幕。
不是因為又一位老人離去,而是因為人類科學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之一,徹底翻過了最后一頁。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
愛因斯坦站在合影中央,身旁是玻爾、居里夫人、普朗克……那是物理學的“全明星陣容”,群星璀璨,照亮人類認知的黑夜。
將近一個世紀后,1999年,一張流傳甚廣的照片里,C位站著一位華人,白發(fā)蒼蒼,目光如炬,他叫楊振寧。
從愛因斯坦到楊振寧,從20世紀初到世紀末,這張照片不只是合影,而是一次文明的交接。
有人說,楊振寧憑什么與愛因斯坦齊名?這話不必反駁,只需問一句:
你手機里的信號、電腦里的芯片、醫(yī)院里的核磁共振,哪一樣,離得開他創(chuàng)立的“楊-米爾斯理論”?
這理論剛問世時,連最頂尖的物理學家都搖頭:“太美了,不像真的?!?/p>
可幾十年后,它成了粒子物理的基石,電弱統(tǒng)一、量子色動力學、標準模型……幾乎所有現(xiàn)代物理的重大突破,都建立在這套方程之上。
7位諾獎得主靠驗證它獲獎,6位數(shù)學最高獎得主研究它延伸的方程。這不是“貢獻巨大”,這是重塑了人類理解宇宙的方式。
可這么一個人,生前卻被許多人輕視。他們不談“楊-米爾斯”,只談“老夫少妻”;不提他如何推動中國科學,只罵他“沒回國”。
他們忘了:他入籍美國,是因當時中國尚無條件支持前沿研究;他默默資助留學生,變賣資產(chǎn)支持國內(nèi)實驗室;
他2002年回國定居,2015年恢復中國籍,把晚年全部獻給了清華高研院,那不是“落葉歸根”,是用最后的光熱,點燃中國基礎科學的火種。
更諷刺的是,當鄧稼先被尊為“兩彈元勛”,楊振寧卻被扣上“不愛國”的帽子。
可科學有不同維度:一個保衛(wèi)國家,一個拓展文明。我們敬佩前者,卻不能因此貶低后者。
沒有基礎理論的突破,再多應用都是空中樓閣。芯片被卡脖子,不正是因為我們在“楊-米爾斯”這類底層理論上的積累太薄?
楊振寧的偉大,還在于他活成了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他在西方體系中登頂,卻始終說:“我的血液里,是中華文化的基因?!?/p>
他不煽情,不喊口號,而是用行動證明:一個中國頭腦,可以思考宇宙最深的問題。
他百歲演講時,聲音平穩(wěn),邏輯清晰。他沒講個人成就,只談科學未來。那一刻,你才明白:他不是“活著的傳奇”,而是科學本身的人格化。
他走了,但他的思想仍在運行。
每一個學習物理的學生,每一次粒子對撞實驗,每一臺依賴量子理論的設備,都在無聲地延續(xù)他的生命。
有人說,他的離去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沒錯,那是理論物理黃金時代的終章。愛因斯坦之后,他是最接近宇宙真相的人之一。
而現(xiàn)在,他也走了。
但比哀悼更重要的是覺醒。我們不能再讓下一個楊振寧,在生前被誤解、被消費、被低估。
我們要問:為什么一個科學家,要等到死后才被正視?為什么我們的崇拜,總留給流量和財富,而非智慧與探索?
那張C位照片,不該只是歷史的注腳。
它該是一記警鐘:一個民族的未來,不在于出了多少富豪,而在于能否理解并珍視自己的巨人。
楊振寧先生,千古。這一次,我們終于學會了仰望星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