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明日報》上一篇題為《他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的文章,讓無數(shù)人透過翁帆的視角,再次感受到楊振寧先生一生的厚重與溫暖。字里行間沒有濃烈的悲戚,唯有對逝者的敬與念,如同秋日里的暖陽,平和卻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翁帆在文中輕輕寫下:“楊先生離開的時候一定很欣慰?!边@簡單的一句話,藏著最深厚的理解——她懂他一生的追求,懂他為民族復興、國家強盛、人類進步所傾注的心血,所以篤定這份“答卷”,他必是滿意的。這份懂得,比任何悼詞都更動人。
楊先生九十歲時寫下的詩,經(jīng)翁帆翻譯,成了他一生最好的注腳。
“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是他對理想的堅守;
“理想奉獻的一生,不屈不折”,是他對責任的擔當;
“幸福圓滿的一生,無怨無悔”,則是他對生命的坦然。
而那句“深深地感恩”,既是他對歲月的回饋,或許也是對身邊人長久陪伴的溫柔致謝。
翁帆說“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這份雙向的珍視,讓這段時光更顯珍貴。
最后那句關(guān)于星空的想象,更是將思念寫得溫柔又有力量?!懊慨斠雇砦覀冄鐾强諘r,楊先生會在其中的一顆星星上面,對著我們微笑”,她沒有讓離別停留在傷感里,而是讓先生化作了一種精神指引——“我們永遠可以從他那里找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力量”。這不僅是她對先生的懷念,更是將先生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讓這份“滿意的答卷”,成為激勵后人的養(yǎng)分。
就像網(wǎng)友所說,“楊先生一生很圓滿,有翁女士的陪伴他的晚年生活很幸?!?。這份圓滿,是理想的實現(xiàn),是情感的契合,更是生命落幕時,有人懂你、念你,還能替你把精神好好傳遞下去。
這樣的告別,溫柔又有力量,也讓我們更懂:真正的懷念,從不是停留在過去,而是帶著逝者的精神,繼續(xù)向陽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