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人均每年吃掉90公斤罐頭,中國卻只有1公斤,差距不是一點點。
讓人驚訝的是,中國其實是全球第一大罐頭生產國,2024年產量突破689萬噸,占全球市場近三成,這么龐大的產量,大部分卻銷往國外,國內市場卻始終打不開局面。
中國人不愛吃罐頭,到底是吃不慣,還是另有隱情?又是什么原因,讓西方人對罐頭情有獨鐘,甚至當成生存必需品?
這一切,要從罐頭的發(fā)展歷史說起。
兩百多年前,法國為了讓士兵吃上不容易腐敗的食物,懸賞尋找保存方法,1809年,一個叫阿佩爾的法國廚師,成功把煮好的菜密封在玻璃瓶里,冷卻后形成真空,人類第一罐頭就此誕生。
后來英國人把玻璃瓶換成金屬罐,運輸更方便,罐頭才真正走向大眾市場。
到了美國,罐頭的命運徹底改變,19世紀美國西進運動,拓荒者穿越荒野,罐頭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
后來幾位英國人把罐頭技術帶到美國,農村食材通過罐頭進入城市,甚至改變了農作物的種植方式。
比如那時候美國農民為了讓豌豆在罐頭里看起來更好看,干脆選育淺綠色品種,紫色豌豆就被淘汰了,這不是為了好吃,而是為了好賣。
到了二戰(zhàn)時期,罐頭幾乎成了各國軍隊的標配,美軍午餐肉罐頭不光吃,還能拿來換香煙、賭錢、討好護士,二戰(zhàn)期間光是午餐肉,美軍就吃掉了1.5億磅。
而韓國部隊火鍋,其實就是戰(zhàn)后用美軍留下來的午餐肉、蔬菜、泡菜湊出來的,罐頭從戰(zhàn)場上一路吃到了餐桌上。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罐頭又成了低價高營養(yǎng)的救星,當時物價飛漲,一罐午餐肉能解決一頓飯,蛋白質高,脂肪也不少,吃完還挺頂餓。
對比起來,中國的罐頭發(fā)展則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19世紀末,珠三角的漁民為了方便帶魚下南洋謀生,發(fā)明了用瓦罐存放豆豉鯪魚的方式,這是中國罐頭最早的雛形之一。
清末民初時期,上海、重慶陸續(xù)建起罐頭廠,但因為戰(zhàn)亂,罐頭基本靠出口養(yǎng)活自己,到了上世紀50年代,罐頭在中國是絕對的奢侈品,一罐水果罐頭要憑票購買,過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一回。
當時一罐0.8元的水果罐頭,能買一斤豬肉甚至十碗面,普通百姓誰舍得天天吃?
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fā)展了,罐頭價格也逐漸平民化,但人們的消費熱情卻并沒有起來,大多數(shù)罐頭仍然用于出口,中國家庭對它始終提不起興趣。
這就引出了一個現(xiàn)實問題,中國人不愛吃罐頭,是經濟問題,還是文化問題?
先看消費場景,在美國,罐頭是家庭常備,疫情期間超市甚至賣出“末日罐頭大禮包”。
在歐洲,秋冬季節(jié)自制果醬罐頭成了鄰里之間的社交方式,德國的超市里,新鮮白蘆筍賣4歐元一斤,罐頭白蘆筍不到1歐元,一半的價格,差不多的味道,誰不買賬呢?
在日本,納豆罐頭已經成了早餐標配,罐頭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哪怕在疫情期間,大家瘋搶泡面、米面油,幾乎沒人囤罐頭。
在中國人眼里,罐頭屬于應急食品,不是日常食材。
除了文化觀念,中國的飲食習慣也影響很大,老百姓講究“現(xiàn)做現(xiàn)吃”,早晨買菜中午下鍋,捏黃瓜要看硬度,挑魚得看魚鰓顏色。
罐頭這種“一看就不新鮮”的東西,很難讓人提起食欲。
而且早些年,罐頭廠為了節(jié)約成本,出了不少食品安全問題,水果罐頭糖分高得嚇人,肉類罐頭咸得發(fā)柴,甚至還有用爛水果、過期肉的情況,久而久之,罐頭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沒營養(yǎng)”“高防腐劑”的壞印象。
實際上,正規(guī)罐頭并不需要防腐劑,靠的是高溫殺菌和真空保存,像番茄罐頭里的番茄紅素、南瓜罐頭里的β-胡蘿卜素,比新鮮蔬菜還多,而且更容易吸收。
但這些常識,并沒有被大眾廣泛認知。
另一方面價格也是個問題,一斤新鮮黃桃五六塊錢,一罐黃桃罐頭要八塊多,關鍵還不是全是果肉,湯汁占了一半,豬肉罐頭更貴,性價比不如去菜市場買塊五花肉自己燉。
再加上罐頭一直被定位為“應急”“禮品”,很少有人把它當成一頓正經飯。
哪怕是現(xiàn)在,很多人還記得小時候發(fā)燒,爸媽給送來一罐黃桃罐頭,那種甜膩的味道就像是一種安慰,但這種情感記憶,并沒有轉化成消費習慣。
反觀歐美,對罐頭的感情幾乎是“從戰(zhàn)爭里熬出來的”,罐頭承載著他們的童年、家庭、節(jié)省時間的生活方式,甚至成為一種“安全感”的象征。
而且他們的地理跨度大、人工成本高、冷鏈運輸貴,罐頭反而成了最經濟實用的選擇。
比如阿拉斯加的三文魚,做成罐頭運到美國本土,比新鮮的還便宜,中西部的玉米多得吃不完,農民干脆做成罐頭,保存成本比冷藏低30%。
中國不一樣,蔬果年產量全球領先,冷鏈物流發(fā)達,新鮮食材便宜又好買,誰還費勁吃罐頭?
不過這幾年,中國罐頭企業(yè)也在悄悄轉型。
比如推出紅燒肉、宮保雞丁、低脂湯罐等新品,滿足年輕人“健康+方便”的需求,還有一人食罐頭、軟包裝米飯、鋁箔碗包裝,方便露營、拍照,還能直接加熱吃。
一些品牌甚至和IP聯(lián)名,把黃桃罐頭做成“周邊產品”,吸引注意。
健身人群也開始關注雞胸肉、雜糧罐頭,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飲食,罐頭不再是過時的“老三樣”,而是和生活節(jié)奏匹配的新選擇。
螺螄粉里的酸筍,其實也是罐頭工藝做的,只不過大家沒注意,特種兵野外拉練、戶外露營、自然災害應急,罐頭仍然是最靠譜的“能量包”。
以后的中國罐頭市場,或許不在于“人人都吃”,而在于“場景細分”和“精準定位”。
在這個講求效率和體驗的時代,罐頭不需要成為主角,只要在關鍵時刻頂?shù)蒙?,就足夠了?/p>
罐頭之所以在中國“吃不開”,有文化、有價格、有認知,還有歷史的烙印,但并不代表它沒有價值,也不代表它不會再次流行起來。
只要用對方式,罐頭依然能在中國找到屬于它的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