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際宇航大會余熱未散之際,一張NASA內(nèi)部演示圖如病毒般在X平臺流傳,瞬間點燃了航天愛好者的激情與爭議。▲這張圖直觀對比了阿爾忒彌斯計劃中的月球著陸器與阿波羅時代的經(jīng)典——阿波羅登月器(LEM),一種緊湊型月球著陸器,僅供兩人短期駐留。而SpaceX星艦人類著陸系統(tǒng)(Starship HLS,又稱登月版星艦)高達52米,可居住體積614立方米,相當于一棟15層公寓樓的大??;藍色起源(Blue Origin)研制的藍月亮MK2(Blue Moon MK2,又稱藍月馬克2號著陸器)16米高,體積待定暫標注為XX立方米;阿波羅登月器僅7米高,體積只有4.5立方米。
▲對比懸殊的圖片甚至引來馬斯克親自下場回復,稱星艦是「行星殖民級火箭」,讓其他太空運輸任務相形見絀。這不只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公私合作重塑月球探索的生動寫照,卻也暴露了規(guī)模野心背后的工程挑戰(zhàn)和時間壓力。
這張圖出自NASA最新HLS計劃更新報告:,報告由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團隊執(zhí)筆,強調(diào)公私伙伴如何加速阿爾忒彌斯III和IV的著陸準備。星艦HLS負責III和IV任務,藍月MK2鎖定V任務,兩者均需軌道加油以實現(xiàn)月球南極著陸。但圖中規(guī)模差異遠超數(shù)字:登月版星艦可居住體積是阿波羅登月器的135倍,這意味著從阿波羅的「電話亭式」簡易艙到星艦的「太空豪宅」,人類月球駐留從幾天躍升至數(shù)周,支持更多宇航員和設(shè)備。報告透露,星艦2026年將在軌演示大規(guī)模推進劑轉(zhuǎn)移;藍月則通過新格倫火箭首飛驗證氫氧系統(tǒng)。不過,這些巨獸也帶來新問題:著陸時羽流-表面相互作用(即發(fā)動機噴流沖擊月壤,可能掀起塵暴或挖坑)風險成倍放大,NASA正采用真空室模擬和立體相機數(shù)據(jù)試圖緩解。
馬斯克的X帖如火上澆油。10月19日,他回復X平臺用戶ApoStructura的帖子,后者率先分享了這張圖,并感嘆「科幻劇10年前想象的未來著陸器僅是阿波羅登月器的10倍大,但我們直接跳到巨型多用途飛船——SpaceX領(lǐng)先20年」。馬斯克簡短回應:「星艦是行星殖民級火箭。這種任務的規(guī)模讓其他太空運輸變得瑣碎。」這條帖迅速收獲4萬多互動,ApoStructura的原帖更飆至678萬瀏覽。
社區(qū)論壇里,樂觀者比如Prospero描繪了星艦內(nèi)部設(shè)想:私人艙室、淋浴間、多個衛(wèi)生間、健身設(shè)備,甚至可通過 Starlink 連接地球互聯(lián)網(wǎng)。Eupolemus調(diào)侃,它比《太空無垠》(The Expanse)中的Rocinante(羅西南特戰(zhàn)艦,46米長)還大兩倍多,暗示現(xiàn)實已超科幻想象。
但言論絕非一邊倒。批評者比如rustybeancake分享藍月著陸器操作概念,僅三次加油(低地球軌道兩次,階梯軌道一次),而登月版星艦軌道加油需要10-20次加油,還涉及軌道加油站(貯存版星艦)、加油版星艦、登月版星艦的精確對接。Mars_is_cheese評價「極其復雜且高風險」。SalategnohC16諷刺「所有集群亂局之母」。CommonSenseSkeptic直指SpaceX嚴重拖延:按合同要求2024年1月交付月球無人演示,但至今未果,「藍月有可能搶先主導未來阿爾忒彌斯著陸」。ApoStructura反擊:整個阿爾忒彌斯計劃都延誤,包括SLS火箭,星艦一旦上線,將是整盤游戲改變者。這些聲音反映了社區(qū)兩派:一方視星艦為躍進,另一方擔憂太過復雜——多達10-20次軌道加油,任何一次泄漏或?qū)邮《伎赡芡七tIII任務至2028年后。
▲Everyday Astronaut提出矮胖版登月星艦設(shè)計概念,移除僅用于月球轉(zhuǎn)移入軌的 20-25 噸燃料箱,使其僅需 400 噸推進劑即可完成近直線暈軌道(NRHO)與月面往返。此設(shè)計提升往返 dV 裕度至近 700 m/s,減少軌道加油發(fā)射次數(shù)、降低著陸質(zhì)量并優(yōu)化重心,同時保持貨物與乘員空間不變,實現(xiàn)更高效的月球任務。潛在挑戰(zhàn)包括需要鼻對鼻對接執(zhí)行月球軌道轉(zhuǎn)移,并強化結(jié)構(gòu)以承受 0.3-0.78g 加速度,但作者認為此復雜性低于目前方案,呼吁馬斯克評估可行性。截至目前馬斯克未作回應。
知名航天自媒體Everyday Astronaut給出專業(yè)建議,星艦如果縮短為「矮胖版登月器」(stubby HLS),僅需400噸推進劑即可往返近直線暈軌道(NRHO,軌道形狀近似直線的橢圓軌道,一種高效月球軌道),可省掉25噸無用罐體,而且降低重心并減少加油次數(shù)。 這或許是破解集群難題的鑰匙,不過需要鼻對鼻對接,同樣屬于前所未有的工程賭注。
再回看這張圖,不只比大小,更是時代流變,從阿波羅的冷戰(zhàn)速成到阿爾忒彌斯的可持續(xù)公私合力。馬斯克的星際級星艦激發(fā)腎上腺素,但也提醒世人,規(guī)模越大,落地越難。藍月雖矮小,卻可能先飛,而星艦一旦成功,必將開啟月球工業(yè)時代。這種競爭正重塑太空競賽規(guī)則——不再是國家間的插旗比賽,而是星際文明的空間突破。
部分信息索引:
X平臺@ApoStructura@elonmusk@AverageV0yager@stainless_squid
New HLS & Depot renders.(self.SpaceXLounge)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