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在10月18號那天走了。
消息確認之后,清華大學里面就布置了一個地方,讓社會上的人可以去送送他,緬懷他。去的人不少,都是和他相熟的,或者敬佩他的各界人士。
人走了,但留下一個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
翁帆怎么辦?她今年49歲,身邊沒有兒女。楊先生不在了,她接下來的路要怎么走?這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人都在打聽,也都在猜測。
其實,關于她未來的生活,楊先生還在的時候,就想過,也跟她聊過。
他不止一次地跟翁帆講,以后我不在了,我是支持你再結婚的。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翁帆第一次聽到就直接擋了回去,說你怎么能這么講,我當然不會。
但楊先生有他自己的琢磨。
他解釋給翁帆聽,這里面有道理。他說,人生這東西,太復雜了,沒有說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我讓你將來再找個伴,這是上了年紀的楊振寧說的。但要換成年紀輕的楊振寧,他肯定希望你不要再結婚了。
這話繞,但意思很明白。他從她的角度考慮,不希望她一個人孤零零地過完下半輩子。這份心意,翁帆后來懂了。結婚這么多年,楊先生面對外人采訪,也公開講過,支持翁帆在他走后再嫁,態(tài)度一直沒變。
楊先生走了之后一天,翁帆在《光明日報》上發(fā)了一篇悼念的文章。文章不長,但每個字都能看出她的心情。她開頭就說,楊先生走的時候,心里肯定是欣慰的。他這一輩子,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人類進步,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
她評價楊先生這一生,是“有理想,有奮斗,有責任,有擔當,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最后她說,自己能陪楊先生走過21年,是多大的幸運。她說,以后我們看天上的星星,楊先生一定在其中一顆上,對著我們笑。
至于大家擔心的,她以后的生活問題,其實楊先生早就安排妥當了。
他作為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財產(chǎn)方面肯定會有安排,留給妻子的那一部分,足夠保證她生活上沒有后顧之憂。這一點,是肯定的。
翁帆也不是一個只會依賴別人的人。
這些年,她自己也沒閑著。她一直在讀書,最后拿到了清華大學建筑歷史系的博士學位。有了這份學識和能力,她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專業(yè)去做很多事情,過上很好的生活。
人們之所以這么關注她,還是源于當年那場驚動所有人的婚姻。
2004年,一個82歲,一個28歲。一個享譽世界的科學泰斗,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普通女孩。這兩個人要結婚的消息一傳出來,社會上的議論鋪天蓋地。
說什么的都有。大部分人都不看好。有的人覺得是老先生糊涂了,有的人覺得是這個年輕女孩有別的打算,圖名,或者圖利。祝福的聲音很少,質(zhì)疑的聲音到處都是。翁帆的父親倒是很平靜,他覺得女兒能照顧楊先生的生活,協(xié)助他的工作,是件光榮的事,就算作出犧牲也值得。
面對外面的風風雨雨,他們兩個人,卻很安靜。
他們沒有站出來跟誰辯論,也沒有到處去解釋。就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翁帆沒有像有些名人妻子那樣,開社交賬號,天天發(fā)動態(tài),她什么都沒有。就這么安安靜靜地陪著楊先生。
他們兩個人的生活,其實就是普通夫妻的樣子。一起聽聽音樂,看看電影,得空了就出去旅游。翁帆把楊先生照顧得無微不至,但這種照顧,不是單方面的。
愛是藏在小事里的。有一年,兩個人在日本,翁帆突然生病,頭暈、肚子也疼,躺在床上下不來。楊先生就自己一個人下樓,去餐廳要了一碗麥片粥,端上來,一口一口喂給翁帆吃。
還有一件小事。楊先生習慣早起,起來后就看書、看報紙。有一回在三亞住酒店,天還沒亮,他醒了,想看書。但他怕開燈會把翁帆吵醒。他想了個辦法——自己一個人,拿著書報,悄悄去了洗手間,就在那個小小的空間里看。
后來翁帆醒了,發(fā)現(xiàn)先生不在旁邊,才找到他。她跟他說,其實你可以開燈的,沒關系。這些細節(jié),外面的人不知道,但卻是他們生活的常態(tài)。他心疼她,她也敬重他。兩個人就這么互相扶持著,走了21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