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初三13班的王怡博。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致敬科學巨匠楊振寧先生!他走過人生百年,于2025年10月18日去世。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在國旗下共同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楊振寧先生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場論、統(tǒng)計物理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為人類科學事業(yè)和祖國發(fā)展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振寧先生堅持不懈探索,以工匠精神叩響了科學之門。他始終秉承“寧拙毋巧”的治學態(tài)度,在科學研究中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探索精神。當時,宇稱守恒定律被視為物理學界的金科玉律,但他與李政道先生敢于突破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憑借嚴謹?shù)倪壿嬐评砗痛罅康膶嶒烌炞C,大膽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這一發(fā)現(xiàn)猶如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基本物理規(guī)律的認識,他也因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更是他敢于探索未知領域的見證,這一理論被認為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基礎物理理論,奠定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為現(xiàn)代物理學的發(fā)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楊振寧先生這種敢于挑戰(zhàn)權威、不懈追求真理的治學態(tài)度,讓我們看到了科學探索的無限可能,也激勵著我們在求學之路上勇往直前。
今天,我們站在國旗下,共同緬懷一位遠行的星辰、一座精神的燈塔——楊振寧先生。他不僅以科學智慧照亮人類的認知邊界,更以人格光芒詮釋了什么是“千里共同途”的生命境界。我們在語文課本中讀到他寫的《鄧稼先》,了解到他和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是一生的摯友。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引起世界轟動,在美國的楊振寧先生對此非常關注。此后鄧稼先給楊振寧寫了一封信,信的最后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這不僅是一句詩,更是一生的承諾。
楊振寧與鄧稼先,一位在海外攀登科學高峰,一位在荒漠隱姓埋名鑄造核盾——他們看似走在不同的路上,卻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讓中華民族挺直脊梁,讓中華文明在現(xiàn)代科學中煥發(fā)新生。楊振寧先生懷有赤子之心,用家國情懷鑄就了精神豐碑。他雖長期身處海外,但始終心系祖國。他常說:“我的身體里循環(huán)著中華文化的血液?!边@份對祖國的熱愛,貫穿了他的一生。上世紀70年代,中美交流困難重重,而楊振寧先生卻想法設法沖破阻礙,毅然回國訪問。他深知當時的中國科技發(fā)展急需與國際接軌,需要先進理念和技術的支持。于是他積極推動中美科技合作,為中國帶來了前沿的科研思想和方法,為中國科技的騰飛注入了強大動力。晚年,他回到清華任教,將自己畢生的學識和經驗傾囊相授,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科研人才,還推動多個科研機構的成立,為中國科研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從1971年首次訪華,到晚年全職回歸清華園,他不僅帶回了世界前沿的科學視野,更帶回了整整一個時代中國科學界所急需的信念——我們中國人,也能夠在人類智慧的頂峰留下永恒的足跡。
那么,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該如何接續(xù)這樣一種精神?
我們要學的,不僅是他的智慧,更是他的選擇。 在誘惑紛擾的今天,我們能否像他那樣,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在每一道數(shù)學題、每一篇課文中“寧拙毋巧”,不走思維的捷徑?我們能否在知識的海洋中,不只做撈魚的人,更做造船航向深處的人?
我們要傳承的,不僅是他的成就,更是他的格局。 他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卓越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心懷家國。對我們而言,“共同途”就是在班級中彼此支持,在學習上互相砥礪,在心中早早種下“我與祖國共成長”的種子。
同學們,楊振寧先生從未真正離開。他活在每一個在深夜燈下執(zhí)著思考的少年眼中,活在我們對遠方的向往與對祖國的熱愛里。他讓我們相信:精神一旦回歸,便成永恒;理想一旦啟程,終將共同抵達!
愿我們這一代人,能帶著楊振寧先生的精神烙印,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走更遠的路,登更高的山,貢獻我們這一代人的力量!
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