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小時候住的云南縣城只有一家面包房,出品也只有一種面包。巨大的方形烤盤上一排排表面金黃油亮的方形小包,售貨員用刮刀順著面團(tuán)間的縫隙劃開,鏟下一枚,用對折的油紙遞過來。價格似乎是一角。如今想來真的十分久遠(yuǎn),連塑料袋也還未登場。如今網(wǎng)上到處可見“老式面包”的方子,估計就是那種。當(dāng)年的云南小城肯定沒有動物黃油,不知道用的是植物黃油還是其他油脂。記憶中,熱乎乎的面包帶著甜甜的奶香,是那時的小小奢侈。
中考時回到上海,升上職校。上午第二三節(jié)課之間,學(xué)校門口的小賣部永遠(yuǎn)擠滿饑餓的學(xué)生。最便宜的熱狗面包九角一個,名為熱狗,其實就是夾火腿腸的奶油面包卷,幾口就能吃完,舌頭和胃都有些意猶未盡。我的零用錢并不夠每天買吃的,三天里有兩天忍著餓。學(xué)校往東過一個路口,便是申申面包房。那里的肉松面包一元五角,更是難得買。
現(xiàn)在回想,從童年到青少年時期愛吃的一直是松軟的甜面包,所謂日式或臺式面包的路數(shù)。沒有那么多油和糖的歐包,要等到成年后才懂得欣賞。一旦習(xí)慣了純粹的面粉經(jīng)過烘焙的香氣,以及摻雜全麥、黑麥或堅果碎的干香,再吃回軟包,不免嫌甜。
在東京旅居的頭幾個月,我一直為面包發(fā)愁。路口的面包店是日本最常見的那種,從夾餡面包到吐司,全是甜軟路線。一天,過馬路時見有人排隊,走到跟前一看,竟然是家我從未注意到的面包店。門口的黑板上寫著,本店的面包專供各家酒店,余量擺在這里售賣,所以數(shù)量不多。隔著玻璃門張望,一眼看見法棍和鄉(xiāng)村面包,我心想,得來全不費功夫!當(dāng)下排在隊尾。此后,我的早餐面包有了穩(wěn)固的來源。這間店一周只開三天,從中午到傍晚,去晚了容易售罄,最好午飯后就去買。此外,只收現(xiàn)金。即便有種種限制,能吃到味道質(zhì)樸的主食面包,每周特意去一兩回,也不算麻煩。
回到上海,買面包變得容易。電商平臺就有價格和口味還算適中的,更不用說城中大大小小的面包店,均可叫外賣。只要你愿意,甚至還能網(wǎng)購?fù)獾孛甑某銎?。收到快遞,分切冷凍,兩周的口糧有了保障。我后來開始學(xué)著做鑄鐵鍋歐包,除了面粉、酵母、鹽和水,需要的僅僅是保鮮盒加刮刀。按10:8的比例給面粉加水,用刮刀拌勻濕乎乎的面團(tuán),室溫發(fā)酵后冷藏過夜,第二天用烘焙紙墊在鑄鐵鍋里,把面團(tuán)倒入鍋中二發(fā),烤制。自己烤的面包,顏值或許不如市售的美,吃起來介乎饅頭與面包之間,但好處是實惠,且可以嘗試不同的面粉的風(fēng)味。
不過,偶爾地,我會在經(jīng)過面包房時買一枚甜面包當(dāng)成零食。帶著黃油香和奶香的柔軟面包入口的瞬間,仿佛重疊了兒時記憶。在遙遠(yuǎn)的年頭給我買面包的媽媽,自己只嘗一口。媽媽對面包的口味一直沒變,喜歡甜軟的包。她學(xué)會用面包機(jī)做吐司后,很少買市面上的產(chǎn)品。有時我會在看望爸媽時帶上高奶量的綿軟市售吐司,但考慮到爸爸的血糖,也不敢買日式紅豆包之類帶餡的。這樣一想,人生中可盡情享受甜面包的時間,其實短暫。
原標(biāo)題:《晨讀 | 默音:漸行漸遠(yuǎn)的甜面包》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郭影 蔡瑾
來源:作者:默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