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的告別式定了,就在北京八寶山,和鄧稼先葬在一起。
很多人覺得奇怪,以為會選大場面的地方,結(jié)果還是普通的公墓。
其實他們早就是半個世紀(jì)的老相識了,從小時候住隔壁就開始玩。
上世紀(jì)30年代,楊武之帶著7歲的楊振寧搬進清華園西院11號,隔壁13號住著比他小兩歲的鄧稼先。
兩個安徽小孩一起上樹玩,一塊兒念書,后來又考進同一所中學(xué)。
抗戰(zhàn)爆發(fā)時,兩人先后去了昆明的西南聯(lián)大,擠在漏雨的宿舍里學(xué)物理。
1945年楊振寧去芝加哥留學(xué),鄧稼先三年后去了普渡大學(xué)。
雖然不在一個城市,但信件沒斷過。
鄧稼先在美國讀書時沒錢,楊振寧每月寄生活費。
兩人約定以后回國搞科研,讓中國有自己的高科技。
1950年是個轉(zhuǎn)折點。鄧稼先拿到普渡大學(xué)最快博士畢業(yè)記錄,立馬回國。
楊振寧留在美國做研究,拿了諾貝爾獎,但26年沒回過國。
鄧稼先回國后被抽調(diào)去做核武器,名字整整消失了20多年。
1971年中美關(guān)系緩和,楊振寧成為第一個回國的美籍學(xué)者。
他第一站就找鄧稼先,問中國原子彈是不是外國幫忙做的。
鄧稼先沒當(dāng)場回答,后來寄來厚厚一封信說全是中國人自己干的。
楊振寧看完哭了,后來老說這事讓他既驕傲又心疼。
1986年鄧稼先去世前,楊振寧去醫(yī)院看過他,拍了張合影。
第二年掃墓時,鄧稼先夫人給了楊振寧一盒安徽文房四寶,盒子上面寫著“稼先囑咐”。
從那以后,楊振寧到處講鄧稼先的故事,還寫進語文課本讓更多人知道。
到2021年楊振寧過百歲生日時,他對鏡頭說:“這五十年沒辜負(fù)和稼先的約定。”
這些年他回國建研究所,捐錢引人才,一直為科學(xué)鼓搗到去世。
現(xiàn)在他走了,選了八寶山做告別式,跟鄧稼先葬在一起。
倆老人家年輕時說好要走同樣路,一個搞理論物理,一個搞核武器,看似方向不同,最后都為國家拼了命。
八寶山的墓碑挨著挨著,算是圓了當(dāng)年“共同途”的夢。
兩位老人的故事到這,但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xù)。
本文圖片取材于網(wǎng)絡(lu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