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十年,隨著航天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向往浩瀚的太空,渴望飛出地球,甚至飛出太陽系,一睹浩瀚太空的神秘風(fēng)采。
而要想實現(xiàn)在浩瀚太空遨游,速度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尤其是以光年來計量的浩瀚星際距離,如果沒有速度的保障,太空旅行是不現(xiàn)實的。
考慮到太陽系直徑大約2光年,意味著即便人類以光速飛行,也需要2年的時間才能飛出太陽系,而目前人類的速度與光速相比相距甚遠。
旅行者一號飛船的速度約為每秒17千米,飛行了40多年后,也只是飛行了大約220億公里,要想飛出太陽系,還需要至少上萬年時間,到達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更是需要大約7萬年時間。
考慮到人類不足百年的壽命,以目前的人類速度,想要飛出太陽系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上升到浩瀚宇宙,我們必須實現(xiàn)某種“超光速”技術(shù),才有可能隨心所欲地在宇宙穿梭。
但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早就告訴我們,超光速是不被允許的,那是不是意味著人類永遠不可能遨游宇宙,甚至一直被困在太陽系?
好在大自然并沒有完全人類去“超光速”,只是限制了信息和因果律的傳遞速度不能超光速,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某些方式實現(xiàn)“間接”超光速。
目前來看,主要有兩種間接超光速方式。
第一,曲速引擎。這項科技在很多科幻小說和電影里都有被提到,可以說已經(jīng)“爛大街”了。但這里還是有必要再重述一下這項未來科技。
在《星際迷航》等科幻電影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飛船通過曲速引擎的方式“超光速”飛行,那么這項科技到底是如何實現(xiàn)超光速的呢?
還是以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為基礎(chǔ)。
我們都知道,廣義相對論表明,時空并不是絕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很有彈性,可以拉伸,扭曲,壓縮甚至撕裂。
曲速引擎科技是通過操縱飛船周圍的時空,讓周圍時空高度扭曲,創(chuàng)造出一個“時空曲泡”,飛船位于曲泡里,相對曲泡靜止不動,而時空曲泡本身以超光速移動,自然也會帶動飛船一起超光速飛行。
具體來講,是這樣操作的。壓縮飛船前方的時空結(jié)構(gòu),同時拉伸飛船后面的時空,這樣飛船就像“乘飛破浪”一樣在時空這個“大?!崩镥塾?。
通過曲速引擎,飛船能以10倍光速甚至更快的速度飛行,這種超光速方式是被大自然允許的,因為這只是時空本身的移動,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傳遞任何信息。
而且,理論上,曲速引擎技術(shù)也確實是可行的,只不過這個技術(shù)僅靠普通物質(zhì)是不行的,必須需要負(fù)能量這種東西,才能讓彎曲時空,同時讓彎曲的時空保持足夠長時間的穩(wěn)定。
即使是我們能制造出足夠的負(fù)能量,也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負(fù)能量更多的作用體現(xiàn)在彎曲時空上,而要想驅(qū)動飛船,仍舊需要極大的能量,需要差不多整個木星具有的能量。
因此,曲速引擎科技看起來很美,但現(xiàn)實中是很難的,可行性并不高。
第二,蟲洞科技。
除了曲速引擎之外,蟲洞看上去更美。穿越蟲洞,我們可以瞬間到達另一個遙遠的時空,就相當(dāng)于瞬移一樣,幾乎不用花費任何時間。
不過蟲洞的概念更多的體現(xiàn)在數(shù)學(xué)范疇,它只是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中的數(shù)學(xué)解,與實際物理現(xiàn)象并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
早在20世紀(jì)30年代,愛因斯坦和羅森在求解引力場方程時,就得到了一個解,暗示蟲洞的存在,因此蟲洞也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
所謂蟲洞,其實就是連接兩個遙遠時空的捷徑,就像城市化中的地鐵那樣,大大縮短兩個地方的距離,可以完全不受光速限制。
想象一下,一張紙上,有兩個點,這兩個點分別位于紙張的兩端,如果沿著紙張行走,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就需要行走很遠的距離,但如果把紙張折疊,就可以讓兩個點無限接近,然后在兩個點之間“打一個洞”,就能實現(xiàn)瞬間跨越。
以目前的人類科技,根本無法制造出蟲洞。退一萬步講,即便未來某天人類能夠制造出足夠的負(fù)能量,然后讓蟲洞保持足夠長時間的穩(wěn)定,恐怕人類也很難直接穿越蟲洞。
為什么?
因為通過數(shù)學(xué)計算科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需要把蟲洞撐得非常大,才能保證人類在穿越蟲洞時被蟲洞的巨大潮汐力撕碎。那么到底需要多大的蟲洞呢?
寬度起碼達到一光年才行!而這樣寬度的蟲洞需要的負(fù)能量是超乎想象的,甚至比整個宇宙的能量還要大,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那么,既然曲速引擎和蟲洞科技看起來都不太現(xiàn)實,難道真沒有其他方式實現(xiàn)星際旅行了嗎?
其實,剛開始也說了,以目前的人類速度進行星際旅行是不現(xiàn)實的,之所以不現(xiàn)實,并不單單是因為速度太低,人類過短的壽命也是重要因素。
如果人類科技足夠發(fā)達,能夠大大提升人類壽命,甚至能讓人類壽命無限接近永生,那么速度和距離都不再是問題。
比如說,如果人類的壽命能達到一億歲,這樣的壽命幾乎等同于永生了,那么我們也能忍受每秒幾十公里的“蝸牛速度”!
考慮到生命本身時刻在新陳代謝,不斷有細胞死去,在這個過程中,身體機能將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各種問題,然后慢慢老去。
這意味著,想要讓肉體之身在經(jīng)歷漫長時間過后仍舊保持一定的活力,是很難的。但如果肉體不能永生,或許意識可以。因為只要一個人的意識沒變,不管肉體之身如何改變,這個人的本質(zhì)并不會變。
說白了,一個人的本質(zhì)就是他的意識,決定“你是誰”的是你的意識,而不是你的肉身。
那么,如果人類能找到一個方法保存我們的意識,讓意識永生,即便肉體毀滅之后意識仍舊能存在,那么我們的生命就能永生。
那么,人類有沒有辦法保存意識,甚至能讓意識永生呢?
馬斯克曾經(jīng)發(fā)布過腦機接口芯片,相信伙伴們應(yīng)該都聽說過,這或許就是上傳意識的第一步。
雖然目前的腦機接口技術(shù)距離上傳意識還相當(dāng)遙遠,但起碼讓我們看到了未來人類進化的方向,也讓我們對意識永生有了更多的期待。
總體來講,未來人類除了自然情況下的進化之外,更多的會來自人類力量主動帶來的進化,而且這種進化速度非??臁?/p>
也就是說,我們的肉身仍舊會停留在自然進化階段,而一旦肉身去世之后,我們的意識有可能會被保留下來。
這意味著,對于我們來講,死亡將不再是可怕的事情,死亡更像是破繭成蝶,意味著我們將轉(zhuǎn)向意識的永生。
想象一下,在未來的某天,在浩瀚太空中隨意穿梭的太空飛船里,你看不到任何一個人,好像是飛船自己在飛行,其實是人類意識體在操控著飛船。也就是說,我們完全不需要什么冷凍技術(shù),冬眠倉來維持生命系統(tǒng)。
只要在飛船上配備足夠的機械設(shè)備,比如說采礦,運輸,冶煉等各種機械設(shè)備,然后人類意識體就可以操控那些設(shè)備,開發(fā)任意一顆星球,甚至完全不用擔(dān)心星球的惡劣環(huán)境,畢竟人類意識體的存在不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
用這種方式,人類意識體很快就能遍布整個星系,甚至遍布宇宙的每個角落。
更加令人期待的是,人類所有意識體最終都會上傳到一臺超級網(wǎng)絡(luò)設(shè)備,比如說超級計算機,共享所有信息,工作效率達到極致。不但能分享信息,甚至能分享所有的快樂!
這意味著,未來人類或許將徹底擺脫低級趣味的肉體快樂,上升到更高級的精神享受,在一個看似“虛擬世界”里享受終極快樂,沒有任何煩惱,最終成為如今人類眼里那無所不能的“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