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本文共3081字,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前言
很多人在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后,會認為鐘會和姜維的叛亂失敗非常令人遺憾,也讓姜維失去了逆天改命的機會。那真實歷史中的鐘會之亂到底是什么樣呢?
鐘會在蜀漢將領姜維的支持下,意欲反叛自立。鐘會自以為是,認為能夠打敗司馬昭,奪取天下。然而,這場叛亂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很快就被擊潰了。
今天老達子就來回顧一下這次叛亂的歷史背景和注定失敗的原因~
鐘會:擅長權謀,精通書法
鐘會,字士季,是魏國在三國時期備受推崇的杰出軍事家和著名書法家。他出生于潁川鐘氏,是太傅鐘繇的幼子,青州刺史鐘毓的弟弟。鐘會自幼天賦異稟,備受當時君臣的贊譽和喜愛。年少之時便步入仕途,擔任要職,深受魏帝和百官的器重。
在征討毌丘儉、諸葛誕等戰(zhàn)役中,鐘會屢次施展奇謀,被譽為當世張良。他曾為司馬昭提供策略,挫敗了曹髦篡位的陰謀,因而獲得司馬氏的信任。鐘會涉及并參與了名士嵇康之死,亦是其中一位主謀。
鐘會也精通書法,唐代文人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贊其作品為“妙品”,僅次于“神品”。
除此之外,他還精通文辭和玄學,曾著有一本名為《四本論》的著作,主要探討了“才”與“性”的關系。在書中,鐘會闡述了“性”指的是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質,“才”則主要指政治方面的實際才能,他認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可以說,鐘會是非常有學問的。
在朝堂上游刃有余,同時也陷入了權力的漩渦之中
在背叛曹家多年的恩情后,鐘會決定投奔司馬懿,這個選擇改變了他的命運并開啟了權謀之路的新篇章。在司馬懿的庇護下,鐘會表現(xiàn)出卓越的才智和機敏的應變能力。他逐漸成為司馬家的得力助手和重要人物。
鐘會在政治斗爭中表現(xiàn)出了伶俐和善變的特點,他擅長洞察人心,準確判斷局勢,并利用巧妙的策略快速攀升。他在朝堂上游刃有余,還與司馬懿緊密合作,兩人共同謀劃軍事行動和政治策略,使得司馬家的勢力日益鞏固。
不久之后,鐘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深陷于權力的旋渦之中。在司馬懿逝世后,司馬昭繼位。然而,司馬昭對權力的渴望和采取的殘酷手段讓鐘會感到不安。
鐘會目睹了司馬昭鏟除政敵、削弱異己的殘酷手段,充滿了憂慮和擔心。他親眼見證了那些受害者的悲慘下場,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忠誠。
鐘會伐蜀:明明出力比鄧艾多,卻被鄧艾搶了頭功
景元四年八月,鐘會正式率軍出征蜀地。面對蜀軍采取的守勢,鐘會輕易地包圍了樂城和漢城,打開了通往陽安關口的道路。在陽安關口,鐘會得到了蜀漢的投降將蔣舒的幫助,成功攻下了關隘,打通了通往成都的道路。
盡管鐘會缺乏獨立指揮作戰(zhàn)的經驗,但這個開局非常順利,使他的自信心大大增強。然而,鐘會在通過陽安關口后,前方的劍閣被姜維擋住。劍閣比陽安關口更加險峻,姜維突破鄧艾和諸葛緒的包圍后原本打算前往漢中救援,但由于陽安關口已失守,只得退守劍閣。
姜維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名將,長期以來對魏國邊境構成威脅,也是鄧艾的強勁對手。相比之下,鐘會缺乏實戰(zhàn)經驗,除了寫信勸降姜維外,對守衛(wèi)劍閣的姜維束手無策,只能停留在城下。
九月,諸葛緒率領三萬人前來劍閣與鐘會會師。諸葛緒是雍州刺史,地位僅次于鐘會,為了直接掌控諸葛緒麾下的軍隊,鐘會誣陷諸葛緒膽怯不進,將他囚禁起來,并將其帶回洛陽。
盡管鐘會增加了三萬人的兵力,仍無法攻破劍閣的防御。面對無望的攻城局面,鐘會考慮撤軍。此時,追擊姜維的鄧艾抵達陰平,鄧艾并沒有像諸葛緒那樣直接前來劍閣與鐘會會師,而是提出了偷渡陰平、直取成都的計劃。
對于鄧艾的計劃,鐘會沒有表態(tài),也沒有派兵增援。當然,鄧艾憑借豐富的戰(zhàn)斗經驗,也并不需要鐘會的支援,他在未等待鐘會的回應之下,率領軍隊執(zhí)行了自己的軍事計劃。
一個月后,盡管鐘會仍在劍閣與姜維對峙,但鄧艾早已率軍進入成都,接受了劉禪的投降,成為了滅蜀的第一功臣。盡管鐘會是伐蜀行動的堅定支持者,但他的功績卻黯然無光,內心失落難以掩飾。
不久之后,姜維得知成都已陷的消息,主動放棄劍閣,率軍東進巴中,這才給了鐘會占領劍閣這一易守難攻之地的機會,成功打通了通往成都的重要通道。緊接著,鐘會親自率軍南下成都,并派遣胡烈、田續(xù)、龐會等將領追擊姜維。
最終,姜維來到郪縣時接到劉禪的投降命令,無奈之下只能向鐘會投降,成為了亡國之臣。
姜維的到來,使得鐘會的反叛底氣更足
姜維的聲望在眾人心中一直很高,鐘會也不例外。因此他對待姜維特別優(yōu)待,與他同行同坐,甚至認為姜維勝過了魏國昔日的名士諸葛誕和夏侯玄。
這兩位名士可是司馬家族的政治敵人,其中諸葛誕還曾被鐘會親自策劃消滅。從鐘會用高標準評價姜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立場悄然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
而正是姜維的出現(xiàn)為鐘會帶來了新的生機,作為蜀國名將,姜維對司馬昭的統(tǒng)治不滿,希望與鐘會聯(lián)手對抗司馬家的暴政。鐘會看到了這個機會,并決定采取行動。
他與姜維秘密商議,共同策劃發(fā)動叛亂,推翻司馬昭的統(tǒng)治。利用自身在朝廷的地位,鐘會搜集情報并做好叛亂準備。盡管內心忐忑不安,但鐘會堅信這是保衛(wèi)自己和國家的唯一出路。
然而,鐘會的計劃最終未能成功。由于鐘會心慈手軟,他釋放了監(jiān)軍衛(wèi)瓘和胡烈的親兵,使得胡烈得以通過親兵向自己的兒子傳話,說鐘會在密謀坑殺魏國士兵的消息。
隨著消息的傳播,魏軍上下都被激怒了,最終發(fā)起進攻,鐘會和姜維頑強抵抗但無法抵擋眾人的攻勢,最終全軍覆沒。鐘會的計劃失敗了,而姜維也未能實現(xiàn)恢復蜀漢的理想。
在鐘會被殺后,司馬昭展現(xiàn)了殘酷無情的一面,他消滅了鐘會的養(yǎng)子鐘毅和養(yǎng)孫,以徹底斷絕鐘會后人的根脈。
司馬昭在滅蜀之戰(zhàn)中為何選擇派遣鐘會呢?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當司馬昭決定發(fā)動戰(zhàn)役時,身邊沒有一個人支持他,甚至包括后來立下奇功的鄧艾在內,都持有反對意見,只有鐘會贊同司馬昭的這一決定。
就連司馬昭決定重用鐘會時,他的妻子王夫人也認為過度優(yōu)待可能引發(fā)混亂,同時邵涕也進行勸告,認為如果派鐘會率領十多萬主力軍,一旦取得勝利可能會失控。
司馬昭回應稱,我當然明白,但只有鐘會與我意見相合,派他去取勝的機會最大,如果派一個本來就不想打仗的將領去,勝算更低。至于鐘會是否會失控,司馬昭認為,一旦蜀漢被滅亡,剩余的人是不會和鐘會謀事的。
而鐘會率領的中原軍士們打完戰(zhàn)役后都會希望返回中原,也不會有人想要造反。即使出現(xiàn)叛亂,鐘會也只是給自己找麻煩。
其實鐘會失敗的結局早已注定
在亂世之中,選擇統(tǒng)帥將領是一項慎重的任務。這也是為什么鐘會看重姜維的原因,以及為何產生了消除所有中原中層將領的想法。這并非鐘會愚蠢,而是因為他想要拉攏蜀漢當?shù)貏萘樽约核茫瑫r讓曹魏的中層將領難以謀反。
因此,與姜維商議的計劃是,消滅曹魏軍隊中的中層將領,由姜維率先進攻斜谷,占領長安,然后鐘會率領大軍跟隨姜維,等到攻下長安后,分兵兩路,騎兵沿陸路進軍,步兵從水路通過渭水進入黃河,最終兩軍在洛陽地區(qū)匯合,這樣一來,勝利在握。
可以說,即使姜維心懷鬼胎,也難在中原地區(qū)發(fā)揮作用??偟膩砜?,這場叛亂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實際上卻以失敗告終。即便沒有叛軍的干預,司馬昭此時與賈充已占領要道,鐘會獲勝的機會依然微乎其微。
另外一點,姜維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就是復國大計。姜維暗中與劉禪保持聯(lián)系,密謀利用鐘會的叛亂削弱魏軍實力,并最終除掉鐘會,重新奪取政權。不過,鐘會一直被蒙在鼓里,對這一切毫無察覺。直到他發(fā)現(xiàn)時,已經陷入了自己部下設計的圈套中,無法掙脫。
老達子說
說了這么多,簡單總結一下就是:
鐘會出兵伐蜀,內懷貳心,意欲反叛自立;
而司馬昭想借鐘會之手,除掉鄧艾;
鐘會的野心又讓姜維看到了希望,意欲利用鐘會謀劃復國大計;
可是萬萬沒想到,他們所有的規(guī)劃最終都前功盡棄了,因為半路殺出了一個衛(wèi)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