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正趕上她輔導一年級的孩子寫作業(yè)。小男孩剛把3+5=8的算式寫在草稿紙上,朋友就皺著眉說:“你看看這個8,寫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
孩子剛要說什么,卻又被打斷:“這一筆一停頓,寫得也太慢了,要是考試怎么辦?”看著孩子耷拉的腦袋,我突然意識到:這樣的場景,在多少家庭里日復一日上演著。
家長給孩子過度糾錯有3大坑:中一個就夠嗆
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就是把孩子身上的錯誤一點一點糾出來,指引他往正道上走。事實上,當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點上,反而會起到強化的作用。
不停地糾正孩子,是成長路上最大的魔咒,也是親子關系的溫柔“殺手”!
第一坑:專挑芝麻丟西瓜
有一次帶娃去文化園,看見一位爸爸在教孩子騎平衡車。孩子剛晃悠兩步,爸爸口中就像機關槍似的突突開火:“背挺直!腳放平!眼睛別亂看!”孩子嚇得直接跳下車,怎么哄都不肯騎了。
是不是很多家長也犯過同類毛???孩子動作稍慢,就一個勁催促;做事偶爾出錯,就懷疑天賦或智商有問題……密集糾錯,會把孩子注意力全引到細節(jié)上,過程煎熬,結果也往往不盡人意!
第二坑:身上貼滿負面標簽
小時候班里有個同學,人稱“馬虎大王”,這標簽是他媽親自貼上的。起因是二年級有一次考試,他漏做好幾道題。老師跟他家長說了這事,他媽當時就說:“這孩子打小粗心,基因里帶的!”
后來這同學在考試做題前,總習慣性地嘆氣:“我又要粗心了?!边@就是心理學中的【自證預言】現(xiàn)象,意思是:你給孩子貼什么樣的標簽,他就會活成什么樣子。
第三坑:糾錯變成人身攻擊
一個小女孩興沖沖地把自己剛畫好的畫給媽媽看,誰知媽媽卻板著臉說:“這云朵畫得像石頭,房子歪得像要倒,樹怎么比房子還高……”孩子眼里的光漸漸暗下去,最后默默癟嘴把畫撕了。
很多家長無意中把“糾錯”演化為批判大會,從作業(yè)本上的錯別字,一路上升批判到“你這粗心的毛病到底像誰!”當批評超出具體行為,變成否定甚至人身攻擊,孩子就只會記住一件事:我不夠好。
智慧型家長,會把糾錯換成正向關注
過度糾錯,對孩子還有很多負面影響,比如:依賴外部反饋,他會在行動前先看父母臉色;還會削弱他試錯的勇氣,并且最終可能形成固化錯誤認知——我就是這般粗心,做錯了也很正常。
相反,當我們持續(xù)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時,優(yōu)點也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積極正面的關注,會讓大腦對被關注的部分產(chǎn)生強化反應,并持續(xù)地發(fā)現(xiàn)和強化優(yōu)點。
像我表妹教孩子認字的方法就特別妙。小家伙把“大”字寫得東倒西歪,她不糾正,反而故做驚喜狀說:“哇哦,看這個橫畫得多穩(wěn)!要是一撇一捺再長點,就成頂天立地的大字啦!”
孩子聽后立刻來了精神,一口氣寫了十幾個方正的“大”字。心理學研究表明,正向強化比負面糾正有效4倍!這就好比給植物澆水,我們應當要澆在根上而不是葉子上。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我糾正能力。有些事情做錯或做不好,但隨著時間推移,孩子會自己修正問題。比如2歲的寶寶看到小狗會說“是汪汪”,到了3歲,他會自然地自動修正為“是小狗”。
孩子成長中大部分小問題,都可以自我糾正。如果大人總介入孩子的自我糾正過程,讓其一直接受現(xiàn)成的答案和指導,那么孩子最終可能會弱化甚至失去這項能力。
親子溝通的“黃金圈”:這樣說話孩子更愛聽
外圈:描述行為不評判
試試把“你怎么這么笨”換成“這道題做了三次,我們來看看哪里卡住了”;把“字寫得像狗爬”換成“這一捺畫得很有力,要是橫再平些就更棒了”——這樣好比用軟尺量身高,既準確,又不傷人。
中圈:表達感受不指責
有次我家孩子打翻牛奶,看他緊張的樣子,我把批評咽了回去,改口說:“看到牛奶灑了我有點著急,你能擦干凈嗎?”孩子立馬拿來抹布,還安慰我:“媽媽,下次我會拿穩(wěn)杯子。”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改錯就成了他主動的選擇。
內(nèi)圈:聚焦解決問題
我兒子三年級以前總丟三落四,嘮叨再無用。后來我和他一起列了份單清單,每晚睡前逐項打勾,然后安安心心睡覺,早上輕輕松松出門,再也不丟三落四了。當把解決問題當成一項通關游戲,孩子玩得比誰都認真!
容錯教育有三境界:你在哪個段位?
青銅段位:憋著不說
容錯,并非說要包容孩子所有錯誤,而且硬憋著不糾正,那樣孩子會分不清楚對錯。其實容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像放風箏,線要松緊有度。該提醒時還是要說,但要說在點子上,說到心坎里。
黃金段位:錯中尋寶
孩子犯錯時,不局限于指出錯誤,還要挖掘錯誤中的學習機會。比如,孩子算錯位數(shù),卻意外發(fā)現(xiàn)“破十法”;孩子總把“買”和“賣”認錯,后來發(fā)現(xiàn)“賣”字頭上像“頂著貨物”。錯誤中時常藏著創(chuàng)新的種子,就看家長有沒有慧眼識別~
王者段位:制造容錯空間
主動為孩子創(chuàng)設安全探索的環(huán)境,如設置“試錯角”,提供舊物改造、科學實驗等可控失敗的場景,讓孩子在實踐中自然試錯。通過預設“容錯緩沖區(qū)”,可將犯錯成本轉化為養(yǎng)分,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
結語
養(yǎng)孩子如培育盆栽,過度糾錯就像不停修剪枝葉,看似用心,實則阻礙生長。真正智慧的家長,懂得在適當?shù)臅r候閉嘴,在關鍵的時候引導。當我們放下“糾錯警察”的架子,說不定孩子反而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