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做了一個浮動費率的調查,讀者里面有54%不感興趣,28%是觀望狀態(tài),也就是大概有82%的朋友是明確暫時不會買的。
原因我覺得可以看讀者這條留言:
所以其實如果能賺錢,大家并不是特別在意費率。
但是,這個觀點不能代表大部分人的想法,因為更多人會覺得,你不賺錢還躺收管理費,要臉嗎?真的個問題在23年三季度那批浮動費率產品的時候,就討論過了。
浮動管理費基金在2013年開始批量出現(xiàn),后經歷了2016年起的暫緩審批,2019年又重新放開,當時發(fā)行的全部是定期持有期。
隨便拎出來幾個產品,業(yè)績有做得不錯的,像國泰研究精選,近五年業(yè)績是前20%,但規(guī)模已經從最高的接近14億下滑到現(xiàn)在的2億。
興全社會價值,業(yè)績也不遑多讓,規(guī)模從巔峰的近60億下滑到現(xiàn)在的14億出頭,已經很不容易。
當年那一批,都還是相對而言好計費一些,因為是定期持有期。
23年發(fā)新一批浮動費率產品,則加入了一些優(yōu)化,有一些非定期持有期產品把份額分成A1、A2、A3,根據持有時長自動轉化份額,從高費率轉成低費率。
當年派出的基金經理陣容也非常豪華,不過時至今日看,也基本上沒什么爆款產品。
對于純債類的產品而言,降費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再不降費,公募純債就要被銀行理財吊打了,而權益產品一天的波動其實就可以把幾年的管理費波動沒了。
網上流傳了一份浮動管理費產品的條款。
看到這個條款我第一個反應是:基金會計要忙到爆炸了。
這就衍生出我的第一個思考: 浮動費率的計費規(guī)則非常繁瑣。
如果你要做浮動費率產品,則需要非常強大的系統(tǒng)支持和人力支持,非??简灮疬\營部。每一個份額,每天的凈值計算,可能都非常復雜,工作量巨大,所以監(jiān)管也提了把一些業(yè)務外包的說法。希望大模型未來能解決這個問題。
很多人不理解這個費率計算的難點在哪,比如我問你,同一個產品,我先后買了兩筆,一筆是掙錢的,一筆是虧錢的,現(xiàn)在我提出贖回,那么是按照先進先出法,還是先進后出法,還是合并計算我是否虧損?每天有無數人提出申購贖回需求,這個計算精度……管理費的差額確認,中間是否會產生的軋差,如果有,放在哪里?
第二個思考是基準相關的,如果按照三年不超過10個百分點的規(guī)則,那么基金經理有沒有可能會更傾向于追漲殺跌?
舉個例子,股票基金倉位在80~95%,如果要跟基準,那在牛市,你倉位就需要盡量打滿,對不對?在熊市,你為了跑贏基準,也會傾向于降低倉位。這么一想,動量因子的暴露更加充分了。
第三個思考比較簡單,就是如果大家都貼著基準做,那么公募相當于交出了定價權。
主動基金有價值發(fā)現(xiàn)的功能,主動經理可以挖掘出市場的阿爾法,但隨著基準的限制,基金經理價值發(fā)現(xiàn)的能力會越來越被限制。
主動經理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或者說,以往可以混日子的主動經理,可能不好混了,如果你不是市場前三分之一甚至更加優(yōu)秀,那這個活兒就沒法干。
其實我還有一個思考,大家都去貼著基準,那一定會更傾向于配置大盤股,小盤股誰來支持,專精特新企業(yè)的融資怎么辦呢?
當然我支持大家貼著基準做,因為價值發(fā)現(xiàn)的功能越弱,市場的阿爾法就越多。
這也許是(少數)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的第二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