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以色列國防軍在約旦河西岸杰寧地區(qū)做出了一件震驚國際社會的事——向一支由20余國外交官組成的使團公然鳴槍開火。
這事兒乍一聽簡直匪夷所思,外交使團按理說應該受到國際法的嚴格保護,怎么就成了以軍槍口下的“靶子”呢?
事件背后的戰(zhàn)略博弈
當天,這支外交使團是應巴勒斯坦官方邀請,去杰寧難民營考察當?shù)氐娜说乐髁x狀況。成員包括中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歐盟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外交官,還有聯(lián)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的工作人員。
結果當他們接近難民營入口時,以軍士兵突然開槍,現(xiàn)場視頻顯示,外交官們被迫緊貼墻壁躲避,場面一度混亂。
以軍事后回應稱,是因為代表團“偏離了批準路線”,士兵是在“鳴槍示警”,還對“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但這個解釋顯然站不住腳,巴方和多國代表都反駁說,路線是提前協(xié)調(diào)好的,以軍根本沒理由開槍。
國際法框架下的嚴重挑釁
那問題來了,以軍為啥要這么干?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事兒不簡單。首先,杰寧難民營長期是巴以沖突的熱點地區(qū),以軍在這里頻繁開展軍事行動,早就被國際社會批評過度使用武力。這次外交使團來考察,很可能觸動了以色列的敏感神經(jīng)。
以色列一直擔心國際社會對其在約旦河西岸的行動施加壓力,尤其是近期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危機持續(xù)惡化,以色列面臨的國際輿論壓力越來越大。以軍這一槍,說白了就是想嚇唬嚇唬各國代表,讓他們別再來調(diào)查,別把真相曝光出去。
再看看以色列的官方回應,又是“偏離路線”,又是“鳴槍示警”,這明顯是在甩鍋。可現(xiàn)場情況根本不是這么回事兒。根據(jù)《紐約時報》核實的視頻,當時代表團成員離以軍士兵只有73米左右,而且大多數(shù)人背對士兵,沒有任何挑釁行為。
以軍士兵卻直接開槍,這哪里是“示警”,分明就是蓄意攻擊。更諷刺的是,這次事件發(fā)生在3年前以色列士兵槍殺巴勒斯坦記者希琳·阿布·阿克勒的同一地點附近,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以色列的一貫作風。
誰是真正的策劃者?
那么接下來分析分析誰可能是幕后呢?以色列自己肯定脫不了干系。從內(nèi)塔尼亞胡政府近期的政策來看,強硬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持續(xù)升級,國內(nèi)經(jīng)濟和社會矛盾也在加劇,很可能想通過這種極端行為轉移國內(nèi)視線,同時向國際社會展示“強硬態(tài)度”。
另外,以色列長期依賴美國的支持,但最近美國的態(tài)度似乎有些微妙。有報道稱,美國海軍的杜魯門號航母戰(zhàn)斗群已經(jīng)離開紅海,這可能暗示美國在調(diào)整對以政策,以色列或許想通過此舉試探美國的底線,或者迫使美國繼續(xù)加大支持力度。
不過,其他國家的因素也不能完全排除。比如歐盟,雖然這次事件中歐盟國家強烈譴責以色列,但歐盟和以色列之間的關系一直很復雜。歐盟一方面批評以色列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經(jīng)濟和安全領域與以色列有合作。
這次事件后,歐盟可能會加大對以色列的施壓,甚至考慮制裁,但要說歐盟是幕后策劃者,可能性不大。土耳其和美國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土耳其長期批評以色列,但自身在中東的影響力有限;美國雖然與以色列關系密切,但這次事件中美國并沒有直接支持以色列,反而有航母撤離的動作,這可能表明美國在試圖與以色列的極端行為保持一定距離。
結語
綜合來看,這次事件的真正策劃者很可能就是以色列自己。以色列軍方的行為不僅是對國際法和外交豁免權的公然踐踏,也是對國際社會的一次嚴重挑釁。
事件發(fā)生后,多國已經(jīng)召見以色列大使,聯(lián)合國秘書長也表示震驚,要求徹底調(diào)查。如果以色列不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必將面臨更嚴厲的國際制裁和外交孤立。
最后,還是得說一句,巴以沖突的根源錯綜復雜,但無論如何,攻擊外交使團這種行為都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國際社會應該團結起來,對以色列施加壓力,迫使它停止這種危險的挑釁行為,回到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否則,中東局勢只會越來越亂,受苦的還是普通老百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