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冠是古代宮廷后妃佩戴的一種禮冠,彰顯著尊貴的地位。
上世紀六十年代,北京的明定陵,即明代第13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地宮被打開。
在其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最奢華的皇后鳳冠,總共裝飾了大型紅寶石和藍寶石128塊,各種珍珠5449顆,可謂是精美絕倫,好似訴說著主人公顯赫幸福的一生。
然而很多時候,榮光背后其實充滿著諸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事實上,這頂鳳冠的主人,不僅沒有顯赫的家世,還一生無子,但卻憑著順從隱忍,成了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后。
她便是明神宗的孝端顯皇后王喜姐。
這位寵遇平平的女子,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一生。
出身平凡,卻在15歲被封為皇后
公元1564年,王喜姐出生于北京的一個官宦家庭。
她的父親王偉是正九品的文思院副使,雖官職不高,但看重教育,對女兒按閨閣淑女的標(biāo)準用心教養(yǎng),還讓女兒學(xué)習(xí)詩詞歌賦。
轉(zhuǎn)眼間,王喜姐出落成了落落大方的妙齡少女。
不難想象,按正常的軌跡,王喜姐會嫁給一個門當(dāng)戶對的人,平平凡凡地度過一生。
但命運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其安排。
公元1577年,神宗的生母李太后下詔禮部,要求在京師及北直隸等地為皇帝選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預(yù)防外戚干政,所以制定了一項選妃制度:
“凡天子、親王之后、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p>
換句話說就是,皇帝的后妃要從民間選取賢良淑德、儀容端正的女子,出身門第則不在考慮范圍內(nèi)。
因此,王喜姐正好就在此次選妃范圍內(nèi)。
而挑選神宗的皇后,很大程度上要遵從李太后的意愿。
李太后從一個普通的宮廷侍妾,一路走到貴妃、皇太后的位置。
興許經(jīng)歷的種種,讓李太后很難去容納一個強勢的兒媳,相反,順從才是李太后對皇后最重要的要求。
就這樣,在參選的450余人中,14歲的王喜姐及另外一名同齡女子陳氏被選出來,又經(jīng)過嚴格的相貌生辰、言行家世等對比之后,最終王喜姐脫穎而出。
第二年,年僅15歲的王喜姐被冊立為皇后。
雖然她迎來了無上的榮耀,但踏入后宮這個波云詭譎的地方,對天真的少女而言,未必是幸事。
不可預(yù)知的風(fēng)險潛伏在暗處,一切都充滿著變數(shù)......
雖不得寵,但卻盡力做好皇后本分
最初上天是眷顧王喜姐的,雖然她與神宗在婚前從未相見,但兩人婚后還是相敬如賓,相處得頗為融洽。
不僅如此,神宗還愛屋及烏,將這份恩澤延續(xù)到王喜姐的家人身上。
王喜姐的父親原本只是正九品,但因女兒被封為皇后,他的地位也隨之得到提升,一躍升為錦衣衛(wèi)千戶。
不久后,神宗又打算賜予王喜姐的叔叔和弟弟世襲的錦衣衛(wèi)指揮官職位,但礙于張居正的堅決反對,便只將他們封為錦衣衛(wèi)指揮副官和錦衣衛(wèi)千戶。
王喜姐平日端莊謹慎、溫婉乖巧,對太后也極為孝順,所以她也深得太后的青睞。
《明史》曾記載:
“性端謹,事孝定太后得其歡心?!?/p>
神宗很敬畏自己的母親,所以在后宮里能討得太后歡心,就等于擁有一張護身符。
無疑,此刻的王喜姐是幸福的,夫妻關(guān)系融洽,又深得婆婆的喜愛。
她只需耐心等待孩子的降臨,畢竟為皇家延續(xù)子嗣,是她身為皇后義不容辭的責(zé)任。
然而這一等,就是好幾年。
好不容易懷孕了,卻只生下一個女兒。
于是,沒過多久,太后便要求為皇帝選妃,挑選一些善良、賢淑的女子入宮。
太后的用意其實很明顯,國無儲君,社稷不穩(wěn),而王喜姐這么久才懷孕,產(chǎn)后還要休養(yǎng)一段時間,哪怕她再喜歡王喜姐,也不得不以皇室血脈的延續(xù)為重。
于是,神宗冊封了鄭貴妃。
與王喜姐不同的是,鄭貴妃不但容貌嬌艷動人,而且個性活潑開朗,很懂得討皇帝歡心。
就這樣,她一步步抓住了神宗的心,而王喜姐逐漸失寵。
后來又因?qū)掖瘟鳟a(chǎn),王喜姐身體每況愈下,更讓她被冷落。
相比之下,鄭貴妃一路就順?biāo)斓枚唷?/p>
公元1586年,鄭貴妃為神宗生下了三皇子朱常洵,并因此被封為地位僅次于皇后的皇貴妃。
神宗寵愛鄭貴妃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王喜姐雖然只是二十出頭的年紀,對此卻十分大度,頗有母儀天下的風(fēng)范。
《明史》記載:
“鄭貴妃顓寵,后不較也。”
王喜姐心里明白,作為皇后,避開其鋒芒,不與鄭貴妃爭斗才是明智之舉。
因為皇后不僅代表著皇室的尊嚴和形象,更承載著國家和人民的期望。
聰慧如她,從不因個人的情感得失而忽略肩上的重任。
后宮偶爾發(fā)生矛盾爭端,她總能夠妥善地處理和調(diào)解。
對于其他妃嬪的孩子她也關(guān)懷備至,并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神宗的李敬妃在生下皇七子后去世,這時,王喜姐又伸出援手,把她生的兩個兒子帶到身邊親自撫養(yǎng),一直到成年。
神宗的后宮在王喜姐管理下一片祥和。
王喜姐的行為也讓她贏得了丈夫的尊重,明神宗曾親口評價這位皇后:
“中宮乃圣母選擇,朕之元配。
見今侍朕,同居一宮,就少有過失,豈不體悉優(yōu)容?”
也就是說,王喜姐是他的元配,他和王喜姐住一起,很少見她有過失。
認清自己的定位,不與嬪妃爭寵,而是一心做好皇后的本分,這正是王喜姐的通透之處。
母儀天下,展現(xiàn)出了不凡的氣度和擔(dān)當(dāng)
王喜姐不僅把后宮打理得井井有條,還是神宗最親密的顧問之一。
有時神宗不批閱奏章,致使奏章堆積如山。
這時,王喜姐便會將它們妥善保管好,每當(dāng)神宗提到某件事,喜姐便拿出對應(yīng)的奏章,無一疏漏。
有時一些大臣直言進諫觸怒了神宗,王喜姐也會勸神宗寬恕他們。
王喜姐雖然不在朝堂之上,卻一直心系天下百姓。
當(dāng)?shù)胤匠霈F(xiàn)饑荒時,她會把平日節(jié)省下來的錢用于賑災(zāi)和給士兵發(fā)軍餉。
對民生的深深關(guān)懷,使她一度贏得了百姓的交口稱贊。
公元1590年,王喜姐還刊刻了《觀世音感應(yīng)靈課》并親自題記,祈禱宮闈清吉、國泰民安。
天下人感懷于皇后的賢德,將她譽為“女中堯舜”,其事跡被載入史冊。
公元1594年,坤寧宮先行起火,后延伸至乾清宮,致使兩宮俱毀。
王喜姐遂與神宗一同居住在啟祥宮。
為了保護皇帝安危,每當(dāng)神宗參與游宴之時,她必定跟從。
不得不承認,身為皇后,王喜姐確實做到了盡職盡責(zé)。
王喜姐雖然沒有贏得神宗的專寵,卻也收獲了丈夫的尊重與認同,這何嘗不是對她的一種肯定。
所以哪怕多年來,她一直沒有誕下嫡子,卻絲毫不影響她的地位。
神宗敬重王喜姐,始終以皇后還可能生育為由拒絕立儲,直至公元1601年,他確定王喜姐不能再生育之后,才把出身低微的皇長子朱常洛立為太子。
朱常洛雖為太子,卻不受神宗寵愛,宮人因此經(jīng)常欺壓他,而王喜姐多次幫助他、保護他,彰顯了國母的氣度。
公元1620年,本就身體不好的喜姐最終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56歲。
神宗悲痛欲絕,沒過多久,竟也隨她而去。
之后,倆人合葬于定陵,并附太廟。
王喜姐是古代皇后中一個獨特的存在,她出身不顯赫,也沒有生下嫡子,卻穩(wěn)坐中宮42年,成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后。
她從不使自己陷于爭寵,而是靠格局與氣度扭轉(zhuǎn)命運,贏得了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