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云南雨季如期而至,野生菌市場再度沸騰,不少餐廳主理人和大廚,都開始將目光聚焦在這道餐飲界的“時尚單品”上。但在野生菌這條特殊的賽道里,一直令餐廳和廚師們困擾的并不是烹飪,而是缺乏一條成熟、穩(wěn)定、安全的供應鏈。
而今年,一場靜默的產業(yè)變革正悄然上演——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宣布,我國首個工廠化栽培的見手青品種“中菌黃見手青1號”已實現(xiàn)量產,批發(fā)價低至80-90元/公斤。這一突破,不僅終結了見手青“看天吃飯”的歷史,還讓“月月吃見手青”成為可能。曾經(jīng)因稀缺性和致幻風險被束之高閣的“菌中明星”,正邁向產業(yè)化新紀元......
一菌難求
無法被馴服的“野孩子”
據(jù)中國食用菌協(xié)會公布數(shù)據(jù),2019年至2024年,中國的野生食用菌市場規(guī)模已從647億元急速增長至853億元,并有望在未來3年內突破千億大關。但激增的需求背后,卻是愈發(fā)明顯的供應端瓶頸。
以野生見手青為例,其產量幾乎完全取決于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除了只在雨季(7-9月)生長外,還需要與松樹、櫟樹形成菌根共生,無法脫離自然環(huán)境成長。據(jù)統(tǒng)計,野生見手青的平均年產量甚至還不足1.2萬噸(云南省林業(yè)和草原局)。此外,人工采集野生菌存在較大的不穩(wěn)定性,每年因混采誤食有毒菌種的事件仍時有發(fā)生。
在日益增長的需求量面前,人工培育似乎成為了菌子產業(yè)的唯一的出路,科學家們也一直在為此努力,但突破之路可謂是艱難重重。
首先是共生依賴的難題,90%高值野生菌(如松茸、雞樅)依賴特定植物或昆蟲共生。例如雞樅菌需白蟻唾液激活孢子,但人工模擬的蟻巢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成功率僅為58.1%。
其次是實驗室內難以復制復雜的天然環(huán)境,如精準的光照、溫濕度、各種微量元素以及土壤的微生物網(wǎng)絡等。
即便以上難題都能通過技術手段解決,但在長周期(松茸馴化需10年)、低產出(工廠化出菇率不足30%)與高成本(冷鏈占售價30%)面前,大部分人工培育的菌子幾乎沒有市場競爭力。
因此,野生菌就像是一群難以被馴服的“野孩子”,一直無法形成穩(wěn)定的供應鏈。
走出深山
見手青的科學重生之路
在眾多可食用野生菌中,吃了會“見小人”的見手青菌無疑是人氣最高的一款。其學名為中華腐生牛肝菌,因觸碰后菌肉會氧化變成靛藍色而得名,野生的見手青菌體內含致幻毒素,需高溫烹煮20分鐘以上才能解毒。
雖然存在一定食用風險,但見手青憑借其獨特的鮮味與口感,在野生菌市場中一直備受青睞。但由于其稀缺性,野生見手青菌一般只供往高端市場,其平均批發(fā)價也達到了千元每公斤以上,想嘗一口地道的野生見手青,“代價”一點也不小。
而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研發(fā)的 “中菌黃見手青1號”,是首款實現(xiàn)人工培育并投入量產的見手青菌,它以海南野生中華腐生牛肝菌為基種,經(jīng)4年馴化育成。其最大的突破點,就是擺脫了共生依賴,通過木屑基質+控溫控濕的方式實現(xiàn)了腐生栽培。
相比一年只長3個月,還要“看老天爺心情”的野生見手青菌,“中菌黃見手青1號”能實現(xiàn)全年無休供應,生長周期也能穩(wěn)定在55天左右,大大提高了產量以及穩(wěn)定性,價格也比野生見手青低得多,平均批發(fā)價只需80-90元/公斤,僅為野生菌的3%,真正讓普通百姓也能實現(xiàn)“見手青自由”。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款人工培育的見手青還成功通過了毒理認證,安全性達到“實際無毒級”,可以說從根本上解決了見手青菌的安全性問題。
在廚師與消費者比較關心的口味與營養(yǎng)價值上,“中菌黃見手青1號”也絲毫沒有打折。測試結果顯示:人工菌在經(jīng)過炒制后,其口感能比肩野生種——肉質厚、鮮味也足夠純正;其蛋白質含量也與野生種相當,同時還規(guī)避了重金屬污染風險。
見手青成功走出深山,可以說是菌子產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
產業(yè)變革
千億市場或迎重新洗牌
“中菌黃見手青1號”面世僅半年,就在業(yè)內引起積極反響。紅廚網(wǎng)了解到,目前已有4家企業(yè)正式投產“中菌黃見手青1號”,有百余家企業(yè)意向入駐,2025年預計產值近2億元。成本下探的成功,必然會給見手青這個品類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并推動消費場景多樣化。
試錯成本的大大降低,能促使餐廳和廚師在產品研發(fā)上作更多嘗試;見手青也不再是高端餐廳的專屬食材,在連鎖餐飲、預制菜領域也有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甚至進一步向家庭餐桌擴散。未來見手青的市場格局,也會以野生菌退守高端,人工菌普惠大眾的方向發(fā)展。
值得期待的是,人工見手青的發(fā)展之路仍在延續(xù)。
目前,昆明研究所已啟動“中菌黃見手青2號”選育,目標是縮短生長周期至40天。而由此帶來的技術外溢效應也不容忽視:未來,該技術模型或許可以改良復制至雞樅菌、松茸等更多名貴野生菌品種身上,讓消費者真正實現(xiàn)“菌子自由”。
結語
“中菌黃見手青1號”的工廠化量產,不僅人類對野生菌子的一次“馴服”,更是破解自然與產業(yè)矛盾的一個范本。未來,野生菌將繼續(xù)承載生態(tài)價值與文化符號,在嚴格保護中服務高端市場;人工菌則以安全、低價、可持續(xù),重塑大眾消費鏈,讓“菌子自由”從調侃走向現(xiàn)實。
本文配圖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攝圖網(wǎng)、齊魯晚報、農視網(wǎng)
部分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未經(jīng)允許禁止轉載
(作者:Tony,編輯:Tony,題圖來源:人民網(wǎng)、攝圖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