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學前教育:撬動生育率的支點,還是孤掌難鳴的棋子?
文/葉雨秋
當國務院常務會議將“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寫入政策議程時,輿論場中既有對民生福祉的期待,也夾雜著對政策實效的質(zhì)疑。這種矛盾情緒折射出一個核心命題:在生育率跌破警戒線的當下,免費學前教育究竟能否成為破解低生育困境的“關鍵一招”?還是說,它僅是龐大政策工具箱中的一枚棋子,需要與其他改革形成合力才能發(fā)揮作用?
一、免費學前教育的現(xiàn)實價值:從經(jīng)濟減負到社會公平
中國總和生育率從2016年的1.7降至2023年的1.09,這一數(shù)據(jù)背后是年輕家庭對育兒成本的恐懼。在一線城市,學前教育年均花費達2-5萬元,相當于普通工薪家庭月收入的50%-80%。當幼兒園保教費、興趣班費用成為壓在年輕父母肩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時,免費學前教育無疑能直接削減家庭開支。
但政策的意義遠不止于經(jīng)濟賬。當前,中國學前教育存在結構性失衡:92.6%的幼兒園雖已達到硬件標準,但城鄉(xiāng)差距依然顯著;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雖達87.8%,但優(yōu)質(zhì)園與薄弱園的師資差距仍未彌合。免費學前教育若能與教師輪訓制度、硬件升級計劃同步推進,可倒逼學前教育質(zhì)量整體提升。法國的經(jīng)驗表明,當公立幼兒園全面免費配合育兒假、生育津貼形成政策組合拳時,生育率能長期維持在2.0左右。
更關鍵的是,免費政策能打破特權壁壘。過去,機關幼兒園成為某種身份象征,而流動兒童、殘疾兒童等群體則被排斥在體系之外。當學前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意味著每個孩子都能在人生起點獲得平等機會——這既是教育公平的體現(xiàn),也是對社會流動性的修復。
二、生育率困境的深層病灶:免費政策能治愈多少?
盡管免費學前教育具有積極意義,但將其視為生育率“救世主”顯然過于樂觀。當前生育意愿低迷的核心矛盾,早已超越單一教育成本范疇。
經(jīng)濟壓力呈現(xiàn)系統(tǒng)性特征。00后群體中,超60%不排斥單身,近40%認為“婚姻非人生必選項”,其背后是撫養(yǎng)孩子至18歲成本達人均GDP的7倍(約50萬元)的現(xiàn)實。當房價成為“最好的避孕藥”,當青年失業(yè)率攀升至16.9%,育兒成本只是壓垮生育意愿的最后一根稻草。
制度設計加劇不安全感。職場歧視、離婚冷靜期等政策風險,與“996”工作制形成合力,擠壓著年輕人的婚育精力。某調(diào)研顯示,90后女性中47%計劃獨立購房,拒絕“喪偶式育兒”;00后更要求伴侶平權分擔責任——這些觀念轉(zhuǎn)變,本質(zhì)是對傳統(tǒng)家庭模式的解構與重構。
代際支持出現(xiàn)斷層危機。00后父母多為70后獨生子女,雙方家庭均缺乏育兒經(jīng)驗與資源支持。當“四個老人帶一個娃”的模式難以為繼,年輕人不得不面對“辭職帶娃”與“職業(yè)發(fā)展”的殘酷二選一。
在此背景下,免費學前教育雖能緩解經(jīng)濟壓力,卻無法解決時間成本、職業(yè)風險、觀念變革等深層問題。正如某位80后母親所言:“幼兒園免費了,但誰能幫我接送孩子?誰能保證我產(chǎn)假后還能回到原崗位?”
三、政策協(xié)同:從“單點突破”到“系統(tǒng)重構”
生育率提升從來不是單一政策能完成的任務,它需要構建涵蓋經(jīng)濟支持、服務保障、制度創(chuàng)新的立體化網(wǎng)絡。
經(jīng)濟激勵需精準發(fā)力。杭州試點“首套房利率優(yōu)惠+多孩家庭契稅減免”政策,將住房支持與生育意愿掛鉤;新加坡根據(jù)家庭收入實施差異化托育補貼,低收入家庭可獲全額資助。這些實踐表明,只有讓政策紅利真正流向目標群體,才能避免“大水漫灌”式的資源浪費。
服務供給需突破瓶頸。德國通過《托育機構擴建法》,將3歲以下兒童入托率從23%提升至35%,同期生育率回升至1.57。中國若要實現(xiàn)類似效果,需在財政投入上建立中央與地方成本分擔機制,同時通過“國培計劃”持續(xù)升級師資隊伍,防止免費政策導致服務質(zhì)量縮水。
制度保障需重塑生態(tài)。瑞典將育兒假延長至480天并配合彈性工作制,使父親育兒假使用率達90%;日本“待機兒童”問題的教訓則警示我們,托育服務覆蓋率不足會直接削弱政策效果。中國需推動強制男性育兒假制度,同時對企業(yè)落實彈性工作、禁用育齡歧視的行為給予稅收減免,形成“家庭-企業(yè)-政府”的責任共擔機制。
觀念引導需包容多元。當00后將生育解構為“生活方式之一”,政策需摒棄“催生”思維,轉(zhuǎn)而尊重個體選擇。媒體應摒棄“剩女”“躺平”標簽,推廣丁克、單親等多元家庭模式的正當性;社區(qū)可建立“育兒合作社”,通過共享托管服務破解雙職工家庭看護難題。
四、在時代變局中尋找政策支點
免費學前教育猶如投入社會湖面的一顆石子,其漣漪能否擴散為改變生育格局的浪潮,取決于我們能否以系統(tǒng)思維推動改革。當政策制定者將幼兒園免費與住房支持、就業(yè)保障、稅收優(yōu)惠形成組合拳,當企業(yè)、社區(qū)、家庭共同構建生育友好型生態(tài),或許我們才能看到生育意愿從“被動妥協(xié)”轉(zhuǎn)向“主動選擇”。
這場變革需要的不僅是真金白銀的投入,更是對社會價值的重構——投資兒童不是負擔,而是對未來的期許;支持生育不是妥協(xié),而是對生命尊嚴的守護。唯有如此,免費學前教育才能真正成為撬動生育率的支點,而非孤掌難鳴的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