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上游降雨影響,黃河晉陜峽谷水量大漲,位于山西吉縣和陜西宜川縣交界的壺口瀑布迎來伏汛,主副瀑布連成一線。
7月27日,人們在山西吉縣觀看黃河壺口瀑布(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劉宏達攝)
7月27日,人們在山西吉縣觀看黃河壺口瀑布(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劉宏達攝)
7月27日,人們在山西吉縣觀看黃河壺口瀑布(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劉宏達攝)
7月27日,人們在山西吉縣觀看黃河壺口瀑布(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呂桂明攝)
7月27日,人們在山西吉縣觀看黃河壺口瀑布(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呂桂明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黃河壺口: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壯麗詩篇
在黃河流經晉陜大峽谷的南段,山西省吉縣與陜西省宜川縣交界處,黃河以雷霆萬鈞之勢沖破群山阻隔,在狹窄的河谷中傾瀉而下,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黃河壺口瀑布。這座被譽為“世界第一大黃色瀑布”的自然奇觀,不僅以磅礴的氣勢震撼著每一位到訪者,更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地質奇觀:黃河之水的力量與美學
黃河壺口瀑布的形成,是地質運動與水流侵蝕共同作用的杰作。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后,攜帶大量泥沙,河水渾濁,每立方米水體含沙量可達100至300千克。當河水奔涌至吉縣壺口鎮(zhèn)的龍王辿時,兩岸蒼山夾峙,原本寬達三四百米的河面驟然收縮至不足50米,形成一道狹窄的“壺口”。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猶如天河倒泄,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壯麗景象。
壺口瀑布的地質構造復雜,基巖主要由三疊紀的砂巖和頁巖組成,巖層軟硬交替,使得流水侵蝕作用更加顯著。瀑布的孕育段、形成段及消亡段均可見到因節(jié)理和斷層發(fā)育而形成的獨特地貌。據地質學家研究,壺口瀑布的形成已有6.5萬年的歷史,且仍在以每年約1米的速度向北推移。這一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使得壺口瀑布成為研究黃河地質演化和水流侵蝕作用的天然實驗室。
四季變幻:自然景觀的多元呈現(xiàn)
壺口瀑布的景觀隨季節(jié)和水流量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每年7月至9月,黃河進入主汛期,受上游降雨和水庫泄洪影響,壺口瀑布水量大增,最大水流量可達日常水流量的4倍以上。此時,主瀑與副瀑連成一片,形成綿延數(shù)百米的壯美瀑布群,黃色的河水與周圍綠色的山巒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動人的夏日畫卷。游客站在觀景臺上,水汽混著泥土味撲面而來,仿佛能感受到黃河之水的磅礴力量。
冬季的壺口瀑布則展現(xiàn)出另一番景象。隨著氣溫下降,河面逐漸結冰,冰封的十里龍槽和兩岸百余米范圍的巖石陡壁上,倒掛著層層疊疊的冰凌柱,蔚為壯觀。冰橋最厚處可達4米左右,形成一道獨特的冬季風景線。而早春時節(jié),冰塊跌落,巨龍掀浪,聲似雷鳴;金秋時節(jié),霧氣騰空,風雨迷離,如詩如畫。無論何時到訪壺口瀑布,游客都能領略到不同的自然之美。
人文積淀:歷史與文化的交匯點
壺口瀑布不僅是一處自然景觀,更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始于壺口,他鑿石導河,疏通河道,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治水經驗。壺口瀑布因此成為中華民族治水精神的象征。春秋時期,壺口是晉國與少數(shù)民族狄人的分界線,也是秦晉兩國的分疆處。歷代王朝為了固邊,曾在沿線設有軍政機構,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壺口瀑布更是成為激發(fā)民族精神的圣地。1938年11月,著名詞作家光未然從壺口東渡黃河,被黃河的咆哮聲所震撼,創(chuàng)作了不朽詩篇《黃河頌》。隨后,音樂家冼星海為這首詩譜曲,創(chuàng)作出《黃河大合唱》。這部民族交響曲以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詞,喚醒了億萬民眾的愛國熱情,激勵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共御外侮,贏得了民族解放的偉大勝利。如今,《黃河大合唱》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經典象征,而壺口瀑布則成為這一精神的重要發(fā)源地。
生態(tài)保護:綠色發(fā)展的新篇章
近年來,隨著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壺口瀑布及其周邊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山西省吉縣自2020年以來已投資2300余萬元擴大森林覆蓋率,栽植了常綠喬木樹種1.5萬余株、花灌木2萬余株、連翹1.7萬余株、爬山虎5萬余株,種植宿根花草4萬余平方米。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持續(xù)變好,黃河壺口瀑布景區(qū)也成為“鳥類天堂”,黑鸛、蒼鷺、白鷺、黑翅長腳鷸、大雁等鳥類越來越多,為景區(qū)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同時,壺口瀑布景區(qū)還注重文化旅游的融合發(fā)展。通過舉辦黃河文化節(jié)、民俗表演等活動,讓游客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深入了解黃河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此外,景區(qū)還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質量提升,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旅游體驗。
旅游勝地: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
黃河壺口瀑布作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景區(qū)內不僅有壯觀的瀑布群、十里龍槽、石窩寶鏡等自然景觀,還有河清門碼頭、清代長城、牛馬王廟等眾多人文景點。游客可以日觀壺口景,夜聽“龍王嘯”,盡情觀賞“水底冒煙”“旱地行船”“霓虹戲水”“晴空灑雨”等奇觀。
此外,壺口瀑布景區(qū)還與周邊地區(qū)的旅游資源形成了互補優(yōu)勢。游客可以在游覽壺口瀑布后,前往附近的孟門山、蟒頭山等景點繼續(xù)探索黃河文化的奧秘。孟門山位于壺口瀑布下游五千米處,是黃河谷底河床中的兩塊梭形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兩個河心島。島上建有清代金明郡守徐洹瀛題刻的“臥鎮(zhèn)狂流”四個大字,是對此處山水奇景的真實寫照。而蟒頭山則以其雄偉的山勢和豐富的道教文化內涵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探訪。
黃河壺口瀑布以其獨特的地質構造、四季變幻的自然景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生態(tài)保護與旅游發(fā)展的完美融合,成為中華民族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壯麗詩篇。它不僅是黃河的靈魂精魄,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站在壺口瀑布前,我們仿佛能聽到黃河的咆哮聲,感受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