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年有什么時候最讓人又愛又恨,那必定要提提“三伏天”,尤其是中伏。偏偏今年趕上個熱鬧——農(nóng)歷閏六月初六,恰好迎來中伏首日,仿佛天地調(diào)皮,把炙烤的日子接二連三地往我們身上灑。
中伏是個充滿中國人生存智慧的時節(jié)。這天一過,不光汗水要濕透衣襟,連柴米油鹽的日常,都繞不開各種講究。
今天,就讓我和你圍坐桌邊,一點點說說中伏這一天,埋藏在暑氣背后的人情與風味,還有那些“不能馬虎”的規(guī)矩。愿這一席話,能讓你在悶熱里多一份從容,在煙火味里多一點家常的安全感。
伏天的緣起,有那么一點傳奇的意思。據(jù)傳,早在公元前七百多年的秦國,人們?yōu)榉酪呦麨?,稱最熱難熬的日子為“伏日”?!胺保畛蹩墒恰安厣?、避邪”的意思。那會兒還有用狗血涂門的迷信做法,只為平安過伏天。由此,引出后來的漢代“伏閉門,止行及田作者”,家家戶戶緊閉門窗,哪怕太陽再毒辣,也絕少有人在外閑晃。
三伏猶如一道考題,氣溫、濕度、氣壓齊齊上陣,讓人“上蒸下煮”。俗話說“熱在中伏”,就是因為中伏期間,天熱得透骨,濕氣直纏身。清代詩人姚鼐便有兩句:“長安人避伏,戶牖晝掩關?!庇脕韺懩菚r的炎熱。南北方雖有氣候之別,但農(nóng)時節(jié)律卻同樣貼心。北魏的《齊民要術》早有記載,三伏之分,可用來安排小豆的播種,暗含著敬天順時的原則。
更有趣的是,伏天間還流傳著各地不同的“避暑經(jīng)”。唐代官文有專門記載伏天選日為政,讓百姓體面過暑。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便記了伏日吃湯餅(就是熱騰騰的面條),喚作“辟惡餅”,以面條辟邪解災。宋人詩句“憶初中伏時,怫郁炎氣升”,讀來就像一鍋沒揭蓋的粥,把盛夏的粘膩熱浪熬得尤為細膩。
中伏與農(nóng)業(yè)的關系也極其緊密。乃至今天,老農(nóng)還記得那句“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種蕎麥”,因應三伏節(jié)氣安排耕作、采收,生活的韻律全寫在這“熱騰騰”的節(jié)里。
鮮為人知的小細節(jié),卻讓人忍俊不禁:過去的人怕書、被褥受潮,每逢中伏必“曬伏”——瞧那鄉(xiāng)下曬場上,一床床棉被、一本本舊書,生怕落了點陽光。明明是家常事,卻滿溢著一種“篤定地對抗歲月”的安全感。
品味中伏|餐桌上的三種老味道與家常簡法
中伏雖酷熱,卻也是“好吃嘴”的福氣季。坊間盛行一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敝v的就是伏日各有自己的“主打菜”,講究隨節(jié)氣順天意。
伏面
熱氣滾滾的中伏,反而是北方人吃面的高光時刻。這一碗面,不是簡單的“管飽”,而是源遠流長的風俗。面條寓意順順利利,熱湯下肚,像是給脾胃打加油。南朝梁代便有記載:“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睔v朝歷代,大熱天吃面,已成老幼皆知的規(guī)矩。
極簡做法:
手搟面條煮熟,拌上少鮑魚醬油、香油,撒一小把青蔥。若不嫌麻煩,熱油里爆姜蒜片,一勺澆在面上,香氣撲鼻。夏日若嫌湯面太燙,可煮完面條后過一遍溫水,拌醬吃,爽滑又爽口。
伏鴨
南方“二伏吃鴨”,寓意順水滑舟,補充體力。民謠說“伏伏吃鴨,健康不怕”,鴨肉在伏天,脂肪不多,肉質(zhì)細嫩,吃起來解膩又有一份滋潤。
家常做法:
一只新鮮鴨腿洗凈斬塊,入鍋焯水后撈出,熱鍋內(nèi)爆香姜片、蔥段,倒入鴨塊翻炒。加兩杯清水,少量料酒、醬油,中火燉至熟爛。臨出鍋撒些香菜,隨手加些當季蔬菜搭配,鮮香濃郁,入口即化。
綠豆湯
沒人能拒絕三伏天的一碗綠豆湯。這“夏日里的清香”,綠豆湯不光是解暑的“壓箱底法寶”,也是一家人繞著桌子分湯喝的幸福時光。小時候,母親用瓷碗盛湯,常用銀勺子舀一碗遞給小孩,喝下去有種說不出的清爽。
簡易做法:
綠豆淘洗干凈,清水上鍋,大火煮開后轉(zhuǎn)小火慢燉。燉至豆子開花,加適量冰糖,再煮十分鐘即可。喜歡清湯的可以用紗布過濾出豆渣,冰鎮(zhèn)飲用,夏日無敵。
“伏雞”與茄子
南方杭州講究“二伏雞”,大暑這天燉雞正當時。雞肉清爽不膩,還能補充體力。至于茄子,更是二伏餐桌常客,家常味道滿溢。
簡單做法一:蔥油雞。
整雞洗凈,冷水下鍋煮熟,撈出晾涼后斬塊,淋上熱油爆香的蔥姜末,拌勻即可。
簡單做法二:蒜蓉燒茄子。
茄子切段蒸熟,鍋里放蒜蓉、紅辣椒略炒,澆在茄子上,加生抽、香醋,拌一拌就上桌。
三葉——薄荷、藿香、荷葉
伏天講究飲食清香。薄荷葉、藿香葉、荷葉,用在菜肴清熱又提味。比如薄荷葉泡水,荷葉煮綠豆湯或包粽,藿香點綴涼拌菜,小巧思讓尋常菜肴多一份涼意。
三伏三兩“莫做”|老祖宗的生活錦囊
兩不做
不盲目貪冷:許多年輕人愛吹空調(diào)、喝冰水,但“寒從口入、病從虛生”。伏天貪涼不宜,尤其運動出汗后要緩緩降溫,而不是猛灌冰飲,一時爽快,后勁難當。其實古人“不貪涼”的講究,核心就在順應天地,自保身體。
不忘通風換氣:哪里都熱,最容易忽略的是“閉氣”?,F(xiàn)代人愛緊閉門窗“鎖溫度”,但老家的老人總記得,一日三次開窗通氣,哪怕只是三五分鐘,讓家里多一股陽光和清氣,這也是老式生活的“小確幸”。正如老話說得妙:“房不通風病自來?!备邷刂?,更別忘了身體和房間都要“呼吸”一會兒。
這些看起來細碎的習慣,實際上都是用日積月累換來的“平安保險”?;蛟S你覺得有些繁瑣,但等哪天身體真的出狀況,才理解這份慢悠悠的堅持有多珍貴。
中伏還有一大趣味,就是“曬伏”。對于勤快的婆婆媽媽來說,棉被、衣服、書籍,井然有序地攤在院里、窗臺上,既是驅(qū)潮,也是期待一個干凈的新開始。小孩子在院里瘋跑,大人一邊攤陽傘一邊閑聊,這種畫面,總讓人覺得歲月溫柔、日子踏實。
民間還有“曬伏姜”的說法。把姜切片,混點紅糖曬干,往往就是一家人秋冬驅(qū)寒的備用品。還有的地方講究三伏時“曬背”,早上八點或傍晚三點,老人們脫了上衣,讓陽光暖一暖后背,據(jù)說這樣身子骨會舒坦許多。當然,曬伏的時間也講究,最好避免中午烈日,一切聽從身體的感受,為的是舒坦,而不是求“極致”。
年年中伏,不過是東邊日、西邊雨,重復著人間最淳樸的叮嚀和心意。時代變了,現(xiàn)代空調(diào)、冰飲讓人覺得“過夏天沒有門檻”,但老祖宗傳下的那一份時令規(guī)矩,沒有因為科技進步而失色,反而隨著年歲的流轉(zhuǎn),更見溫潤。
“與其一味對抗熱,不如順勢而為,善待自己?!蹦切┛此啤袄咸住钡囊?guī)矩,都是對家人的疼愛。有人說,三伏是農(nóng)歷里的小考場,誰守住了規(guī)矩,誰就能穩(wěn)穩(wěn)妥妥地過好日子。其實,生活不也正像這中伏的悶熱嗎?小心翼翼地順應,安心靜待;一有閑暇,就給光陰曬曬背,給心里曬曬太陽。
希望每個人都能在今天這樣有點“黏膩”的日子里,不忘喝一碗伏面,不忘和家人聊聊天。把那些老講究繼續(xù)傳下去,哪怕只是開一扇窗、曬一床被,都是一份與生活的柔聲和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