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演唱會市場,在經歷爆發(fā)式增長后正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觀眾的選擇權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他們對“值不值”的評判標準日益精細。表演者是否擁有“歌手”的專業(yè)身份已退居次席,更關注的是演出本身所提供的核心價值是否清晰、真誠且物有所值。
讀娛 | yiqiduyu
文 | 蒜香啫啫角
近期,千萬級網紅歌手旺仔小喬官宣蒙面演唱會的消息,激起輿論千層浪。這位以翻唱走紅的網絡歌手,將帶著標志性的面具登上上海舞臺,內場票定價968元、看臺票268元,分區(qū)定價策略引發(fā)強烈質疑——“看不見臉為何分區(qū)”?
消息公布后旺仔小喬的抖音號持續(xù)掉粉,并且在輿論發(fā)酵下更多關于她過往言論的問題被爆出,導致多年積累的粉絲從2344.8萬跌至1835.2萬,掉粉超過509萬,市場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了對這場演唱會以及旺仔小喬本人的態(tài)度。
網紅歌手辦演唱會,既是一種對粉絲群體的回饋,也是希望借此弱化網紅標簽走向更大市場,尤其是對于不上音綜的網紅歌手而言,演唱會一直都是相對有效的手段。然而今年來從那藝娜到何秋亊再到旺仔小喬都沒能順利實現目標,其實也指向了演唱會這一娛樂形式在大眾市場的定位已經發(fā)生了改變。這也讓我們想要探討,如今演唱會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1
當流量野心遭遇誠意缺失
旺仔小喬的演唱會爭議,揭開了網紅經濟下演出市場的隱疾。
最開始引起市場不滿的是旺仔小喬在演唱會保持“蒙面”表演,她的“蒙面”理由本可被理解,但伴隨著“蒙面”而來的是否真唱與身份真實性無從確認,讓她很難再得到粉絲信任。
同時,面具之下暴露的是原創(chuàng)能力的匱乏與商業(yè)野心的膨脹。最高968元的票價,堪比一線實力派歌手,但演唱會30首歌中僅有7首是有本人創(chuàng)作或參與部分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8首為原唱,其余15首均為翻唱作品。個人作品撐不起整場演唱會卻還定價偏高,讓網友嘲諷“花300塊看蒙面KTV,不如在家聽原唱”。
更致命的是旺仔小喬的過往言論,展現了她缺乏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足夠尊重。她曾翻唱《戀愛告急》未標注原唱鞠婧祎,并自稱“原唱”;直播中聲稱《年輪》原唱非創(chuàng)作者汪蘇瀧。當原創(chuàng)尊重缺位,商業(yè)變現卻沖鋒在前,市場自然用腳投票。
與之形成戲劇性對比的,是近期相聲演員岳云鵬的《非要唱》演唱會。
這場被戲稱為“大型群口KTV”的演出,最高票價1580元卻在20秒內售罄,黃牛票溢價三倍仍一票難求。沒有頂級唱功,卻有頂級真誠——岳云鵬在臺上坦然自嘲:“我沒經驗,怕大家說我偷懶”,說著便將《中華民謠》交給全場觀眾合唱。當觀眾高喊幾十次“退票”,他巧妙接梗互動,也將德云社小劇場的親密感成功移植至萬人場館。
有真誠的交流,有相聲逗樂,也有實在的演唱,雖然定位在演唱會,但岳云鵬的《非要唱》更像是帶有演唱表演的粉絲見面會,他也在演唱會上強調這是一次對自己小時候的“圓夢”,足夠的誠意既讓粉絲收獲了快樂,也讓市場更易接受這場非歌手身份舉辦的演唱會。
兩場演出的市場反應,如同冰火兩重天。旺仔小喬的案例凸顯了市場對“誠意缺失”的零容忍——當表演者自身對舞臺缺乏敬畏,對作品缺乏原創(chuàng)支撐,對觀眾缺乏真誠溝通,即便有流量光環(huán)和程序保障,也難逃被市場拋棄的命運。而岳云鵬的案例則證明,表演者的身份是否為專業(yè)歌手并非決定性因素,關鍵在于能否提供超越音樂本身的、獨特的、真誠的價值體驗。觀眾愿意為這份“非專業(yè)”的真誠、互動帶來的歡樂以及情感連接付費。
2
價值交換的公平性決定市場寬容度
市場從不拒絕形式創(chuàng)新,只拒絕傲慢的價值不對等收割。2013年,“面具歌者”回音哥在北京9劇場舉辦新專輯音樂會,面對媒體追問面具意義,他回應:“音樂應該是靠耳朵,閉著眼聽。對于一個喜歡唱歌的人,能得到最大的肯定就是對你的音樂認可”。這場門票一日售罄的音樂會,最終以全體歌迷大合影落幕。
同樣不露真容,為何回音哥被接納而旺仔小喬遭抵制?不是單純演出市場的環(huán)境變化,關鍵差異還是在于音樂是回音哥與粉絲的溝通本體,但在旺仔小喬這里只是商業(yè)化的道具。
當下觀眾的理性判斷力遠超行業(yè)預期。當網紅經濟遭遇演出市場,粉絲不再是盲目追隨的“韭菜”,而是手握投票權的體驗官。旺仔小喬團隊在輿情發(fā)酵后拋出“道歉信”應對輿論,卻未直面版權質疑與定價邏輯,這種回避姿態(tài)進一步消耗信任。
而岳云鵬演唱會現場,觀眾心甘情愿為“非專業(yè)”買單,因為他們購買的不僅是歌聲,更是相聲演員特有的互動魅力與情緒價值。當黃曉明、奧運冠軍陳夢等人在觀眾席揮熒光棒合唱時,完成的是流行文化中稀缺的真實共情。
今年來網紅歌手演唱會頻繁翻車,暴露了網紅發(fā)展的致命傷:將演唱會簡化為流量變現的標準化流程,忽視了內容與體驗才是人們?yōu)檠莩獣徠毕M的核心。
回音哥的面具曾凝聚音樂純粹性的信仰,旺仔小喬的面具卻淪為商業(yè)套利的遮羞布,岳云鵬的“非專業(yè)”舞臺因坦誠而有趣,何秋亊的演唱會看似高標準但實則缺乏自己的內核。市場早已用票房和掉粉數投出清晰票選,告知行業(yè)市場抗拒的不是網紅身份,而是將演唱會降維成“流量拼湊術”的投機心態(tài)。
2025年的演唱會市場,在經歷爆發(fā)式增長后正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觀眾的選擇權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他們對“值不值”的評判標準日益精細。表演者是否擁有“歌手”的專業(yè)身份已退居次席,更關注的是演出本身所提供的核心價值是否清晰、真誠且物有所值。
在我們看來,如今演唱會的本質是一場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關于藝術表達與商業(yè)價值的復雜交換。觀眾支付的票價,不僅是對表演時長和視聽效果的購買,更是對表演者投入的心力、創(chuàng)意、尊重以及對觀眾期待的理解與回應的認可。
在身份標簽之外,唯有清晰的價值定位、貫穿始終的誠意交付以及能引發(fā)共鳴的獨特體驗,才是贏得市場認可、讓舞臺燈光真正閃耀的不二法則。未來的演唱會舞臺,會屬于那些真正理解并尊重這場價值交換游戲規(guī)則的表演者,無論他們戴著面具,還是頂著何種頭銜。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