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紅軍到了陜北,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就不死追了?
勇哥讀史
紅軍長征到陜北,那可是中國革命的關鍵一步。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這一路跋山涉水,好不容易到了陜北,人困馬乏,就剩幾千號人了。按說,國民黨幾十萬追兵一路咬著不放,這會兒該是“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好機會吧?可奇怪的是,國民黨的追擊真就慢下來了,后來干脆搞起了“圍而不殲”。
紅軍長征
這事兒可不是老蔣突然心軟了,背后原因復雜著呢。
紅軍“分家”,國民黨也跟著“分心”了
這事兒得從紅軍內部說起。1935年6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了,本來是件大喜事。可紅四方面軍的“老大”,仗著自己人多槍多(大概8萬人),跟中央鬧掰了。中央想北上抗日,他偏要南下,覺得四川盆地或者青海新疆更安全。
兩邊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在9月份,中央紅軍自己北上走了。
懋功會師
紅四方面軍主力,還有一部分原本中央紅軍的部隊,總共大約8萬人,掉頭就往南邊打,這分裂鬧得夠大的!
這個“分家”可幫了北上的中央紅軍大忙了:
老蔣一看紅四方面軍往南沖,嚇一跳!這要真在四川站穩(wěn)了還得了?趕緊把原本追著中央紅軍跑的薛岳、胡宗南這些精銳部隊調頭,撲向川西去堵紅四方面軍。1935年底到1936年初,四川那邊堆了老蔣二十多萬中央軍和地方川軍,就為了打紅四方面軍。
等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陜北時,就剩7000多人了,虛弱得很??勺繁髁Χ急弧拔痹谒拇?,根本顧不上陜北。等紅四方面軍在川西碰得頭破血流(損失慘重,從8萬掉到4萬),1936年6月才灰溜溜地重新北上時,中央紅軍在陜北已經站穩(wěn)腳跟了。
紅四方面軍這“任性”一把,客觀上給中央紅軍爭取了寶貴的恢復時間。
陜北這地方,老蔣的大軍玩不轉,地方軍閥也各懷鬼胎
陜北那地方,對紅軍來說是個“福地”,對老蔣的大軍來說,可就頭疼了:
黃土高原溝溝壑壑,跟迷宮似的。紅軍打游擊、搞伏擊那是如魚得水??衫鲜Y的中央軍呢?裝備好、人多,但重武器在溝里根本施展不開,后勤補給線長得要命,運點糧食彈藥都費勁,還老被紅軍小股部隊騷擾。陜北本來就窮,養(yǎng)不起太多兵,中央軍要是大舉進來,光吃飯就能把自己拖垮。
老蔣心里清楚,直接派自己嫡系中央軍去陜北,成本高風險大。他玩了一手“借刀殺人”,任命張學良當“西北剿匪副總司令”,讓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十七路軍)當圍剿主力,自己只給點支援。他想著讓這些地方部隊和紅軍互相消耗??蓡栴}是,這些“鄰居”們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山西老閻生怕中央軍借道陜北打進來,直接威脅他的老窩。所以嚴防死守,不讓中央軍大部隊過境。
寧夏老馬的騎兵雖然厲害,但對紅軍主要是防著別進自己寧夏地盤,根本不想跑到陜北去替老蔣賣命。
陜西老楊雖然是本地人,但老蔣一直防著他,他心知肚明。加上手下官兵受抗日思想影響,打紅軍也是出工不出力。
另外,很多人以為陜北是片荒地,紅軍去了才開辟。其實不然!早在這之前,陜北就有劉志丹、謝子長他們領導的紅軍(紅二十六、二十七軍)和地方蘇維埃政權了。1935年9月,徐海東帶的紅二十五軍也到了陜北,和本地紅軍合編成紅十五軍團,有模有樣。等中央紅軍一到,立刻有了穩(wěn)固的根據地和群眾基礎,不是長征路上那種隨時可能被沖散的流動作戰(zhàn)狀態(tài)了。老蔣想一口吃掉,沒那么容易。
張學良和楊虎城:老蔣的“刀”,他們不想當
老蔣想讓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當“剿共”急先鋒,結果這兩位“演員”演砸了,消極得很:
張學良的東北軍有十幾萬人,裝備精良,可1931年“九一八”不抵抗丟了東北,背了個“不抵抗將軍”的罵名,官兵們憋屈啊,都想打回老家去。到了陜北,一看紅軍宣傳抗日,心里更不是滋味。跟紅軍打了幾仗,像1935年10月的勞山戰(zhàn)役、11月的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損失了兩個主力師(110師和109師)。老蔣不但不安慰,反而趁機取消番號、停發(fā)軍餉,擺明了是借紅軍的手削弱東北軍。張學良心里門兒清,這“剿共”再打下去,自己這點家底就全賠光了。
張學良和楊虎城
楊虎城是陜西地頭蛇,他既怕紅軍坐大,更怕老蔣的中央軍進來把他擠走。所以對打紅軍也是能躲就躲,后來干脆在1936年初就跟紅軍秘密達成協(xié)議,基本不打了,甚至還悄悄做點小買賣(通商)。
到了1936年,張學良和紅軍秘密接觸越來越多。談妥之后,前線就出現(xiàn)了奇景:兩邊士兵隔著陣地聊天、互扔香煙,真打起來也是槍口朝天放空槍,純粹應付差事。東北軍有時還偷偷給紅軍送點子彈藥品啥的。
老蔣不是傻子,知道張楊“磨洋工”,但他覺得還能控制住。1936年10月,他把南邊鬧事的“兩廣事變”擺平了,騰出手來,立馬飛到西安親自督戰(zhàn),給張學良下了最后通牒:要么全力進攻紅軍,要么東北軍滾去福建,西北軍滾去安徽,換中央軍來干!這等于要拆張楊的臺,奪他們的地盤,直接把他倆逼到了墻角。
后院起火:老蔣被“兩廣事變”絆住了腳
就在中央紅軍剛到陜北,立足未穩(wěn)的關鍵時刻,南邊出大事了!1936年5月,廣東廣西的實權派陳濟棠和李宗仁、白崇禧(合稱“兩廣”),趁著他們的政治靠山胡漢民突然去世,跟老蔣徹底翻臉了。
胡漢民一死,老蔣覺得機會來了,立刻要求取消兩廣的半獨立狀態(tài),交出軍權、財權、人事權。這等于要陳濟棠、李宗仁他們交槍投降。
陳濟棠和李宗仁、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1936年6月1日通電全國,打著“抗日救國”的旗號反蔣。兩家湊了三十萬大軍(廣東20萬,廣西10萬),還有空軍海軍,兵分幾路就往湖南殺過去了,氣勢洶洶。
兩廣事變
后院起火,這可比陜北嚴重多了!老蔣趕緊把能調的精銳中央軍(差不多40萬)都調去堵截兩廣聯(lián)軍。同時,他玩起了“銀彈攻勢”:花300萬港幣收買了廣東空軍的司令,帶著幾十架飛機投靠了中央;又花150萬大洋策反了廣東的軍長余漢謀。這下陳濟棠撐不住了,7月18日就下臺跑路了。
解決了廣東,老蔣還想收拾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廣西這邊也是硬骨頭,動員了15萬民團準備死磕。全國上下反對內戰(zhàn)的呼聲很高,老蔣一看硬打代價太大,只好在9月份跟廣西和解了。
這場“兩廣事變”鬧了整整三個月,把老蔣搞得筋疲力盡,主力部隊全被拖在南方。這寶貴的三個月,正好讓陜北的紅軍喘過氣來,鞏固了根據地,招兵買馬,實力恢復了不少。等老蔣10月份騰出手來再管陜北,情況已經不一樣了。
逼急了的張楊:西安事變,驚天一捉
1936年12月初,解決了南邊麻煩的老蔣,殺氣騰騰地飛到西安,坐鎮(zhèn)臨潼華清池,準備對陜北紅軍發(fā)動“最后一擊”。
他給張學良攤牌了:方案A,你東北軍立刻給我全力進攻紅軍;方案B,你東北軍收拾包袱去福建,楊虎城的西北軍滾去安徽,陜西這攤子我中央軍親自來剿!這兩個方案對張楊來說都是毒藥:打紅軍是送死,離開老巢(西北)去南方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部隊遲早被老蔣吞并。
12月9日,西安學生游行請愿要求抗日,被軍警開槍阻攔(打死打傷學生)。張學良趕到現(xiàn)場安撫,學生們高喊“擁護張副司令抗日”。這事深深刺激了張學良。被老蔣逼到絕境,加上民意洶涌,張楊決定拼了!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衛(wèi)隊突襲華清池,在驪山上把穿著睡衣、躲在大石頭縫里的蔣介石給活捉了!楊虎城則在西安城里把陳誠等一幫跟著老蔣來的軍政大員也全給扣了。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被抓的老蔣沒轍了,只能同意張楊提出的條件:停止剿共,聯(lián)合抗日。雖然以后國共之間還有摩擦,但像以前那樣大規(guī)模的軍事“圍剿”從此就徹底結束了。
1937年1月,中共中央搬進了延安;2月,國民黨開會也變相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打了十年的內戰(zhàn),算是基本畫上了句號。
西安事變那一晚,整個西北就是個大棋局:老蔣想一勞永逸解決紅軍;張楊為了自保豁出去了;共產黨抓住機會推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一捉,把中國歷史的方向盤猛地一轉,轉向了“槍口一致對外”的全面抗戰(zhàn)新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