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跟父母說話戾氣就很重?不是嫌棄父母,而是因為這3個字
第一心理
最近看到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為什么和父母一說話就非常煩躁?
底下網(wǎng)友紛紛評論道,“我媽媽張口就是教育,我都四十的人了,還指責我什么都不會”。
“本來好久沒見面,想和爸好好吃個飯,結果從一進門就開始數(shù)落我?!?/p>
“小時候皮試很疼,我害怕所以沒敢伸胳膊,結果我媽在所有人面前扇了我?guī)追昼姟薄?/p>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和父母一說話就戾氣很大,其實是一種隔離機制。
當和父母說話時,他們帶著指責的語氣會使孩子引發(fā)小時候的心理創(chuàng)傷,從而產(chǎn)生應激反應。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護自己,孩子長大后會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和父母溝通。
這種普遍的現(xiàn)象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許多家庭中最稀缺的就是三個字——松弛感。
足夠的耐心,與情緒控制
作為一個網(wǎng)絡熱詞,松弛感指的是以一種放松、從容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松弛感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那就是“耐心”與“情緒控制”。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人們遇到不公平、不合理或不符合預期的事情時,就會產(chǎn)生“不耐心”的情緒。
許多父母都默認,自己可以把“不耐心”的情緒完全地發(fā)泄給孩子。
令許多父母大發(fā)雷霆的事情,其實都是一些小事,比如玩具沒收,衣服弄臟了。
但當父母被情緒沖昏了頭腦時,對孩子又打又罵時,孩子就會成為承擔負面情緒的一方。
一個家庭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父母不斷地因為一些小事消耗著孩子。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給予孩子的不是鼓勵和愛,而是焦慮和恐懼。
實際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理想的教育方式是在人格上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去尊重,以此培養(yǎng)出孩子的自尊心。
但在具體的事件上,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孩子看待,給孩子充分的耐心。
然而,在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家長在人格上不尊重孩子,在具體的事件上卻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舉個常見的例子,許多孩子害怕去醫(yī)院打針,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應該多一點耐心給孩子,而不是用暴力手段制止。
對孩子有耐心的父母,往往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
研究表明,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往往能夠在面對不符合預期的事情時,保持充分的耐心。
此外,同理心強的人,也能夠在對待孩子時有更多的耐心。
當父母擁有足夠多的耐心時,整個家庭的“松弛感”也就更強,孩子也能成長為一個自尊自信的人。
松弛感的關鍵:允許一切發(fā)生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生活就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小意外。
尤其是在帶娃的過程中,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出現(xiàn)小狀況,比如,不小心摔碎了杯子,弄臟了衣服。
面對這些小狀況,緊繃感的父母會狠狠訓斥孩子一頓,甚至是把孩子打一頓。
原本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成了父母情緒發(fā)泄的出口,無辜的孩子承擔了所有。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在父母的打罵之下,孩子活得膽戰(zhàn)心驚,產(chǎn)生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
而松弛感滿滿的父母,碗筷打碎了,就說聲歲歲平安,然后一起打掃干凈。
走錯了路也不要緊,欣賞一下路邊的風景。
松弛感的關鍵在于,接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用怒火無限放大無法更改的事情。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個體放下對事物的控制欲和期待感時,才會迎接生活中的變化與不確定性,允許一切發(fā)生。
反之,當個體要求事物完全順著自己的心意發(fā)展時,則更容易產(chǎn)生心理上的落差,也更容易將焦慮投射在他人身上。
身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來避免一切發(fā)生,也不是在出現(xiàn)意外時將孩子當成情緒的垃圾桶,而是允許一切發(fā)生。
總而言之,如果你是一個和父母說話就戾氣很重的孩子,那么除了給予父母應有的照顧之外,盡量保持適當?shù)木嚯x來保護自己的心靈。
如果你是個父母,應該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多些耐心,營造一個有“松弛感”的家庭氛圍。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wǎng)絡,侵權請聯(lián)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