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的成本都是臨時、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則是長期可持續(xù)的。40多年來,美國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首先,虛空造牌,無中生有,無端指責,先營造氛圍把黑鍋甩過來,隨便找個借口就氣勢洶洶來找茬。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開始用這種辦法跟中國談生意了,那時中國的紡織品剛想往美國多賣些,美國就跳出來說不行,說中國的布料和衣服太多了,會影響他們國內的工廠。
其實他們拿不出真憑實據,就是自己的紡織廠怕競爭不過,可美國不管這些,硬逼著中國簽了個協(xié)議。
協(xié)議里給中國的紡織品出口設了限額,棉的、毛的、人造纖維的,每種每年能賣多少都定得死死的,連超過一點都要從別的品種里扣回來,這一限就是三年,中國的工廠想多做點生意,路子就被這么堵死了,美國的紡織廠卻能安安穩(wěn)穩(wěn)賺錢。
可美國付出了什么呢?啥實質的都沒有,就是派幾個人來談判,后來覺得限額不夠用了,又找借口修改,反正規(guī)矩都是他們說了算。
到了90年代,美國又換了個說法,說中國不保護知識產權,電影、唱片、藥品這些東西老被仿冒。
他們把中國列進一個叫“特別301條款”的黑名單,說再不改就要加稅。
其實那時候中國已經在加強保護了,可美國就是不依不饒,說白了就是想讓他們的好萊塢電影、 Pfizer的藥能在中國賣得更貴,賺更多錢。
中國沒辦法,只能再讓步,完善了相關法律,美國企業(yè)這下子在華的利益就有了長期保障。
可他們威脅要加的那些稅呢?看中國讓了步,就暫時不提了,等下次談判又拿出來當籌碼,隨時能變。
2000年初中國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美國的花樣就更多了。談判的時候,美國代表一會兒說中國的市場不夠開放,一會兒又說農產品進口太少,甚至還說中國的肉連他們的狗食標準都不夠,用這種難聽的話逼著中國讓步。
他們要求中國開放銀行、保險這些領域,還要降低汽車、農產品的關稅,這些都是能讓美國企業(yè)長期賺錢的買賣。
中國為了能順利加入世貿,只能答應下來,美國的銀行比如花旗、摩根后來紛紛進入中國,賺走了不少錢。
可美國當時承諾的“堅定支持中國入世”,沒過多久就變了卦,動不動就拿“非市場經濟地位” 說事兒,對中國的商品收額外的稅,他們的承諾就像一張廢紙,說不算就不算。
2018年那回就更明顯了,美國突然說中國“強制技術轉讓”,還說貿易逆差太大,沒等中國辯解,就對價值幾百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一會兒說加10%,一會兒又說要加到25%。
中國為了不讓貿易戰(zhàn)升級,只能多買美國的大豆、玉米,一年就要多買幾百億斤,可這些購買都是臨時的,市場一變就可能調整。
美國呢?加征的關稅說降就降,說升就升,完全看他們自己的需要,可在技術上對中國的限制卻越來越嚴,像華為這樣的中國企業(yè),被他們列進各種名單,想買個芯片都難,這種限制可不是一時半會兒的,是想長期卡住中國的脖子。
這么多年下來,美國的套路早就練熟了。先憑空編個理由,比如“市場被破壞”“知識產權受侵害”“國家安全受威脅”,把自己說成受害者,然后氣勢洶洶地來談判,逼著中國讓利益。
中國讓出去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像開放市場、提高關稅、加強保護這些,一旦定下來就很難改,美國企業(yè)就能長期受益。
可美國自己付出的,要么是幾句口頭承諾,要么是臨時的關稅調整,隨時都能收回去,下次談判還能拿新的借口再來一次。就像切香腸,一次切一點,慢慢就把好處都切到自己手里了,中國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利益一點點被掏空,想追都追不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