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誤讀了三千年的民族名字,讓無數(shù)人以為他們真的是"鬼"。
但1983年一鏟子下去,考古學(xué)家挖出的真相徹底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
這個與商周王朝血戰(zhàn)數(shù)百年的"鬼方",竟然是我們完全想象不到的存在。
——《壹》——
一鏟子挖出的驚天真相
1983年5月,陜西清澗縣,考古隊員王明德手里的鏟子,輕輕一挖,改寫了整個中國古代史,那是一片看起來平淡無奇的黃土高原。
當(dāng)?shù)厝耸来谶@里種地放羊,誰也不知道腳下埋著什么。
挖出來的第一件東西,是一個破碎的陶甕殘片,殘片上有個字,一個讓所有專家都倒吸一口涼氣的字,"鬼"。
這個"鬼"字,和甲骨文里的寫法一模一樣。
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這個所謂的"鬼方",壓根就不是別人給他們起的蔑稱,是他們自己的名字,王國維當(dāng)年研究鬼方,費盡心思考證"鬼"字的來源。
他認為"鬼"字原來是"畏"字,意思是遙遠。
商朝人叫他們"鬼方",是因為他們住得遠,全錯了,李家崖遺址的發(fā)現(xiàn)徹底打臉了這個說法,陶片上的"鬼"字,是鬼方人自己刻的。
他們就叫自己"鬼",李家崖古城,面積七萬平方米。
三面環(huán)水,南北是懸崖,東西筑城墻,這不是個普通的村落,這是個要塞,城墻用石頭壘砌,每塊石頭都有拳頭大小,工程量驚人。
沒有幾千人的族群,根本建不起來,城內(nèi)發(fā)生了什么?
房屋遺址、墓葬、青銅器、陶器、石器,還有一個跪立在石板上的石雕人像,那個石雕,雕刻的是一具骷髏體,很可能用于祭祀,更關(guān)鍵的是文字。
除了"鬼"字,還發(fā)現(xiàn)了"子"、"天"、"卯"等字符。
字體和商周甲骨文、金文完全一致,這說明什么?鬼方不是什么野蠻部落,他們有文字,有青銅技術(shù),有城市,有完整的國家形態(tài)。
民國大師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玁狁考》里斷言:鬼方就是匈奴的祖先,這個觀點影響了整整一個世紀(jì),李家崖的發(fā)現(xiàn),把這個觀點撕得粉碎。
理由很簡單:匈奴"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史書明確記載,匈奴沒有文字系統(tǒng)。
但鬼方有文字,而且是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如果鬼方真是匈奴祖先,為什么商周時期就有文字的民族,到了秦漢時期反而沒有文字了?這在邏輯上根本說不通。
鬼方到底是什么人?李家崖文化遺存給出了答案:半農(nóng)半牧的定居民族。
他們種地,也放牧,他們冶煉青銅,也制作陶器,他們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自己的城市文明,DNA檢測結(jié)果更是顛覆性的:墓主人全部是土生土長的東亞人種。
不是什么外來的白種人,不是什么神秘的異族。
就是地地道道的華夏先民的一支,他們和中原王朝的區(qū)別,只是生活方式不同,中原是農(nóng)耕文明,他們是農(nóng)牧混合,僅此而已。
——《貳》——
武丁的噩夢
公元前1246年二月,商王武丁收到了一個讓他徹夜難眠的消息:鬼方聯(lián)合土方,大舉入侵沚境,沚境告急,這不是小打小鬧,這是要命的大規(guī)模入侵。
武丁什么人?商朝最能打的君主,一生征服了近80個方國和部落。
但這次他慌了,為什么?因為鬼方太強了,武丁的對策很簡單: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三月,"登人五千",五千人,在商朝算是重兵了。
先打土方,再攻鬼方,戰(zhàn)術(shù)沒問題,問題是鬼方不按套路出牌。
他們和土方結(jié)成了攻守同盟,武丁打土方,鬼方就騷擾后勤,武丁回頭打鬼方,土方就趁機反撲,兩面作戰(zhàn),進退兩難,這一打,就是三年。
武丁三十年七至九月,不到40天時間,武丁七次下令增調(diào)援軍。
每次三千或五千人,總共增兵兩萬三千人,加上前期的部隊,參戰(zhàn)總兵力超過三萬,什么概念?商朝全國能動員的軍隊,也就十萬左右。
為了打鬼方,動用了三分之一的國力。
不僅如此,武丁還"遍祭祖先及諸神,祈求福祐",一個從不迷信的強勢君主,居然開始求神拜佛,可見戰(zhàn)事有多么慘烈。
鬼方為什么這么能打?
第一,地理優(yōu)勢,他們占據(jù)陜北高原,地形復(fù)雜,易守難攻,第二,裝備精良,李家崖出土的青銅武器,工藝水平不亞于殷墟。
他們有弋、鉞、斧、蛇首匕等各種兵器。
第三,全民皆兵,這不是普通的農(nóng)耕民族,而是半游牧的戰(zhàn)斗民族,男女老少都能上戰(zhàn)場,第四,聯(lián)盟作戰(zhàn),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和土方等多個方國協(xié)同作戰(zhàn)。
最關(guān)鍵的是意志,他們?yōu)榱思覉@,拼死抵抗。
公元前1243年底,鬼方終于潰敗,不是被消滅,是被打散了,甲骨卜辭記載:"鬼方易","易"就是逃走、遷徙的意思,他們跑了。
跑到哪里?史書沒說,但考古證據(jù)表明,他們往北去了貝加爾湖一帶。
武丁贏了,但代價巨大,三年戰(zhàn)爭,耗盡了商朝的元氣,從此以后,商朝的軍事重心轉(zhuǎn)向東方,再也沒有余力西顧,這給了周人崛起的機會。
——《叁》——
從敵人到盟友的政治博弈
武丁三年苦戰(zhàn),終于把鬼方打服了,但他沒有趕盡殺絕,相反,他選擇了招降,為什么?因為周人已經(jīng)開始崛起。
商朝需要鬼方來制衡西方的威脅,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武丁之后的甲骨卜辭,畫風(fēng)突變,"貞鬼方、昜亡禍"占卜鬼方是否平安無事,"王勿從鬼,貞王從伐巴,帝受佑",商王詢問是否要帶鬼方一起去打巴方。
"乙巳卜,賓,貞鬼獲羌",鬼方幫助商王捕獲羌人俘虜。
"丁卯,貞王令鬼、丙剛于京",鬼方族人在商王朝擔(dān)任高級官職,從死敵變成盟友,態(tài)度轉(zhuǎn)變之大,令人震驚,到了商紂王時期,鬼方首領(lǐng)已經(jīng)位列"三公"。
三公是什么概念?商朝最高的政治地位。
鬼侯、鄂侯、西伯侯(周文王),這是商紂王最信任的三個人,《封神演義》里被紂王殺死的姜皇后,歷史原型就是鬼侯之女。
一個曾經(jīng)的死敵,現(xiàn)在成了王室姻親,政治真是現(xiàn)實得可怕。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zhàn)前夕,商紂王做了一個驚險的決定:派蜚廉出使鬼方,試圖說服他們從背后攻擊周軍,這招如果成功,歷史就改寫了。
鬼方的地盤緊鄰周人腹地。
如果他們趁周軍主力東征的時候攻打鎬京,周武王必須回師救援,兩線作戰(zhàn),周人必敗,紂王的計劃堪稱完美,但歷史沒有如果。
牧野之戰(zhàn)只打了一天就結(jié)束了。
微子啟等殷商貴族的臨陣倒戈,讓紂王的軍隊土崩瓦解,蜚廉還在路上,商朝就已經(jīng)滅亡了。
——《肆》——
千年流轉(zhuǎn)的民族血脈
周朝建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鬼方,不是因為仇恨,是因為恐懼,鬼方太強了,強到讓周人睡不著覺,西周康王二十五年,小盂鼎記錄了一場慘烈的戰(zhàn)爭。
數(shù)字觸目驚心,斬首四千八百十二人,俘虜一萬三千八十一人。
這幾乎是一場種族屠殺,鬼方從此一蹶不振,劫后余生的鬼方,分成了兩支,一支選擇投降,改姓隗姓,成為周朝的諸侯,他們徹底華夏化了。
接受分封制,學(xué)習(xí)禮樂文化,和其他諸侯國沒有區(qū)別。
2006年發(fā)掘的山西絳縣倗國墓地,就是隗姓鬼方后裔建立的小國,另一支選擇抵抗,繼續(xù)以"鬼方"為名,游離于中原之外,到了春秋時期,他們被稱為"赤狄"。
為什么叫"赤狄"?因為他們以紅色為吉服,在祭祀時穿紅色衣服。
春秋初期,赤狄再次崛起,他們東出秦晉,據(jù)太行而建"群國",勢力范圍覆蓋整個華北平原,邢國被滅。衛(wèi)國被滅。
連齊、鄭、晉這樣的大國,也被他們搞得焦頭爛額。
《呂氏春秋》甚至說狄人吃了衛(wèi)懿公,只留下一個肝臟,當(dāng)然這是傳說,但足以說明赤狄的兇悍,好景不長,赤狄內(nèi)部發(fā)生分裂,被周邊國家各個擊破。
一部分被晉國吞并,徹底融入華夏,另一部分選擇了北遷。
他們越過長城,來到了蒙古高原和貝加爾湖一帶,在那里,他們有了新的名字:丁零,《魏書·高車傳》記載:"高車,古赤狄之余種也,初號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
一個民族,多個名字,但血脈始終延續(xù)。
魏晉南北朝時期,他們被稱為高車、敕勒,隋唐時期,他們被稱為鐵勒,他們的后裔,就是今天的維吾爾族、裕固族等民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