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權(quán)力的歷史里,大多數(shù)時候,皇位是爭出來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但偏偏歷史上,有過兩次例外,兩對兄弟,為了太子之位互相辭讓。
一個讓出了“明章之治”,一個讓出了“開元盛世”。他們不爭,反而讓國家更穩(wěn)。這種事兒,不多。
東漢劉秀打下江山,想傳位給長子劉疆,也算是按規(guī)矩辦事。
可規(guī)矩是規(guī)矩,人心是人心。劉疆是郭皇后生的,但劉秀寵愛的是陰麗華,劉莊就是她的兒子。
長子不一定是心頭肉,偏偏郭皇后后來還被廢了。
劉疆心里明白,自己坐得不穩(wěn)。他要是真有野心,完全可以結(jié)交大臣、拉攏人心,哪怕明面聽話,暗地里也能留個后手。
但他沒那么做。他是真的想退出。
不是一次請辭,是反復(fù)請辭。甚至托人幫他傳話,上書的理由說得也很清楚:不想做皇帝,愿意當(dāng)個藩王。
劉秀看完,也不說話,不答應(yīng)也不駁回,一拖就是幾年。換個兒子,這種時候可能就造反了。但劉疆一直等著。
等了七年,劉秀終于松口,改立劉莊為太子,劉疆被封為東海王,離開了京城。故事聽到這兒,其實已經(jīng)很不尋常。但更不尋常的是后面。
劉莊做了皇帝以后,沒有把兄長當(dāng)成威脅。見面叫“兄長”,朝堂上自稱“臣”。
劉疆被禮遇著,反而又覺得過意不去,又寫信,說自己不該受這種待遇,請求再降爵。漢明帝把這封信公開給群臣看,說:“這才是個有品格的人?!?/strong>
劉疆三十四歲去世,謚號是“恭”。不是說他懦弱,而是這個人,從頭到尾沒跟人爭過,但也沒躲過責(zé)任。他退了,但不是逃。
他這一退,讓東漢沒有亂。他沒當(dāng)皇帝,但他讓皇位交接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
劉莊沒讓人失望。他接過皇位以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派人治水,搞農(nóng)業(yè),選能人,壓豪強。人口從兩千多萬漲到三千四百萬,佛教也是他帶進來的,白馬寺就是那個時候建的。
他也打過仗,重開西域都護府,北征匈奴,守住了邊疆。
這些都不是說出來的,是干出來的,東漢能穩(wěn)定幾十年,靠的就是這個明帝。
歷史記得他的賢明,卻容易忘了那個把位子讓出來的哥哥。沒有劉疆的退出,也許就沒有劉莊這么順利的上位,更不會有后來的“明章之治”。
唐朝也有一對兄弟,走了差不多的路。
李憲,唐睿宗的長子,生母是正統(tǒng)皇后,嫡長子。說白了,皇位該是他的。他也確實當(dāng)過太子,但很快被廢了。
后來父皇復(fù)位,滿朝文武都覺得,老大總該再立回來吧。但李憲開口了,說別立我,立我三弟李隆基。
理由也不是虛的。李隆基是扶父登基的大功臣,沒有他,天下就亂了。他說得直白:“國家有難,該把皇位交給有本事的人。”
他三次拒絕太子之位,不是客套,是認真的,甚至說到“以死明志”。李旦最終同意,立李隆基為太子。
這個“讓”,不只是一次退位,而是徹底退出權(quán)力場。李憲沒有插手朝政,沒有結(jié)交官員,沒有做幕后皇族。
他從朝堂退到生活,安安靜靜地過日子。李隆基當(dāng)上皇帝,寫信還稱“弟隆基白”,不是“朕”,不是“孤”,是“弟”。
信得過,所以不怕他回來。
朝中有人挑撥,說李憲不甘心。李隆基說:“他是誠實人,不會害我?!崩顟椝赖臅r候,李隆基親自下詔,追謚“讓皇帝”。讓,是事實,也是態(tài)度。
李隆基登基以后,出手很快。清理權(quán)臣,穩(wěn)定朝局,重用姚崇、宋璟,把唐朝帶入最安穩(wěn)的時期。
人口最多,疆域最大,制度最清晰,長安成了全世界最熱鬧的城市。文化、外交、宗教,全都發(fā)展。那個時代的強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當(dāng)然,他晚年犯了錯。寵愛楊貴妃,重用李林甫、楊國忠,埋下安史之亂的禍根。但不能否定,他在位前幾十年,唐朝的確達到了巔峰。
而這一切,最開始來自李憲的退讓。
劉疆、李憲,兩個人沒爭過權(quán),卻保住了天下的平穩(wěn)。他們退出得干凈,留下的空間讓對方能真正做事。
他們不是輸家,也不是旁觀者,而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清醒人。
沒有他們的退讓,就沒有那兩個盛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