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蚊蟲活躍,不少人在被蚊蟲叮咬后出現(xiàn)大面積紅疹,不僅奇癢難忍,而且持續(xù)時間較長,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水皰。如果您遇到這種情況,很可能遭遇了丘疹性蕁麻疹。
一、兒童尤其需提高警惕
丘疹性蕁麻疹,也稱為蟲咬皮炎,是由螨蟲、蚊子、跳蚤、蜜蜂、蜱蟲等昆蟲叮咬或其毒素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皮膚反應。其共同特征是在皮損部位可見針尖大小的咬痕,以紡錘型風團樣丘疹和/或丘皰疹為主,伴有明顯瘙癢感。癥狀的嚴重程度與昆蟲的種類、叮咬數量和個體對叮咬的敏感程度有關。受損皮膚易繼發(fā)細菌等感染。
兒童是蚊蟲叮咬性丘疹性蕁麻疹的高發(fā)人群。由于兒童免疫系統(tǒng)尚未完全成熟,對外來蛋白質更容易產生過敏反應。此外,有過敏性疾病家族史、患有哮喘或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的人群也更容易發(fā)生此類反應。
研究表明,某些特定蚊種如白紋伊蚊、庫蚊等的叮咬更容易引發(fā)過敏反應。這與不同蚊種唾液中蛋白質成分的差異有關。
二、科學預防是關鍵
預防蚊蟲叮咬是避免丘疹性蕁麻疹發(fā)生的根本措施。物理防護包括使用蚊帳、穿長袖衣褲、在暴露部位涂抹驅蚊劑。選擇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驅蚊產品,效果更為可靠。
環(huán)境治理同樣重要。清除居住環(huán)境周圍的積水,如花盆托盤、廢棄容器中的積水,從源頭減少蚊蟲孳生。使用電蚊拍、蚊香等工具輔助滅蚊。
三、規(guī)范治療很重要
一旦發(fā)生蚊蟲叮咬性丘疹性蕁麻疹,應立即停止搔抓,避免繼發(fā)感染,可以通過輕拍或冷敷來緩解瘙癢。同時,涂擦止癢的外用藥。
輕癥患者可在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霜,內服抗組胺藥物。中重度患者如皮損泛發(fā)、過敏反應重者可短期口服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繼發(fā)感染時要應用抗菌藥物。同時,患者需要改變生活環(huán)境,減少蚊蟲叮咬。對于反復發(fā)作的患者,建議進行過敏原檢測,明確致敏因子,必要時進行脫敏治療。
不少人認為,蚊蟲叮咬后的紅腫是小問題,自行涂抹風油精、花露水等就可緩解。但這些產品大多含有酒精、薄荷醇等刺激性成分,對已經過敏的皮膚可能造成進一步刺激。正確的做法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專業(yè)的抗過敏藥物。/健康科普
來源:國家疾控局
編輯:劉曉璐、張林林
本文涉及版權圖庫,轉載時請注意,避免侵權。
1.
2.
3.
快點“一鍵三連”,
一起健康生活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