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之境(外一篇)
作者/張新貴
【作家/詩人風采】
★張新貴,陜西省商洛市人,普通市民,愛好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發(fā)表在《詩藝國際》等公眾號平臺平臺及網(wǎng)絡。
【作家/詩人作品】
愚之境(外一篇)
張新貴
暮色漫過竹簡時,總想起寧武子的臉。那該是張怎樣的面容?在有道之世,他目光如炬,朝堂上的策論擲地有聲,像春溪破冰,每一滴都帶著蘇醒的銳度。同僚們效仿他的明達,將智慧拆解成策論的章法、應對的機變,以為握住了鑰匙,便能打開同樣的門。
可到了邦無道的年月,那雙眼忽然就蒙了層霧。他在街市上與人爭執(zhí)米價,為了一文錢紅了臉;朝堂上應對問話,常常答非所問,引得年輕的臣子竊笑。有人說他老糊涂了,有人嘆他鋒芒盡失,唯有孔夫子在兩千年前的杏壇上,輕輕拈須道:“其愚不可及也?!?/p>
這“愚”原是層鎧甲。在利刃環(huán)伺的暗夜里,明哲保身是最笨拙的智慧。他不做螳臂當車的勇者,也不做同流合污的鄉(xiāng)愿,只將自己縮成一粒塵埃,在濁世的縫隙里呼吸。那些刻意顯露的遲鈍,是給猜忌者遞去的定心丸;那些不合時宜的憨直,是為心中正道筑的護城河。
世人總愛追逐智者的光環(huán),卻難悟愚者的深潭。智慧可以學,是術(shù);愚不可及,是道。就像寒梅在冬日里斂了芳華,不是枯萎,是把所有的力氣都藏進根須,等一場春風。寧武子的“愚”,原是看透了時勢的留白,是懂得在該退場時,把舞臺讓給喧囂,自己退回寂靜里,守著不滅的火種。
如今再讀這則語錄,窗外的月光恰好落在泛黃的書頁上。忽然明白,所謂愚不可及,不過是在亂世中,把清醒藏得比誰都深。
歸 與
張新貴
陳國的風總帶著些滯澀的潮氣,黏在孔子的衣襟上,像化不開的鄉(xiāng)愁。他站在異鄉(xiāng)的暮色里,望著天邊漸沉的雁群,忽然就低低喚了一聲:“歸與!歸與!”
這聲嘆息里,藏著多少未竟的路。從魯國出發(fā)時,車轍碾過的是“克己復禮”的熱忱,行囊里裝著的是經(jīng)世濟民的藍圖??芍苡瘟袊鴶?shù)載,見過太多宮墻內(nèi)的猜忌,聽過太多朝堂上的虛言,那些曾以為能憑一己之力撬動的世道,終究像指間的沙,越用力,漏得越快。
此刻涌上心頭的,不是未竟的壯志,而是魯國的那群少年。他們是初春的新竹,帶著“狂簡”的銳氣,下筆時文思如涌,字里行間盡是未經(jīng)雕琢的鋒芒?;蛟S他們的策論還嫌稚嫩,或許他們的志向尚顯空泛,可那份蓬勃的生命力,恰是這沉沉世相里最明亮的光。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笨鬃虞p輕搖頭,眼里卻漾著暖意。就像農(nóng)人看著田埂上瘋長的禾苗,擔憂著如何修枝,更牽掛著能否護它們度過風雨。那些少年需要的,不是遠方的道理,而是一雙扶正的手,一把恰當?shù)募?。在亂象叢生的世間,與其徒勞地與朽木相爭,不如回到起點,將火種傳給那些眼里有光的人。
歸去吧。回到曲阜的杏壇,看少年們在晨光里誦讀,聽他們爭論“仁”與“禮”的真意。不必急于讓他們成為棟梁,先讓那些赤誠的文字,在時光里慢慢沉淀出筋骨。所謂傳承,原不是將自己的腳印刻進石碑,而是讓后來者的腳步,能踏在更堅實的土地上。
暮色漸濃,陳國的風似乎也柔和了些??鬃愚D(zhuǎn)身望向車駕的方向,那聲“歸與”,早已越過山川,落在了故鄉(xiāng)的青石板上,成了無數(shù)個清晨里,少年們朗朗的書聲。
~~~~ 詩藝國際 ~~~~
文學殿堂,文友棲園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攜手并肩,與時共進
歡迎長期賜稿,再現(xiàn)詩意生活
傳統(tǒng)詩、詞、曲、賦,現(xiàn)代詩歌
譯詩,詩評,詩配畫
文學理論
散文,隨筆,雜文、短微小說
來稿請寄:153811241@qq.com
無限精彩,盡在【詩藝國際】平臺!
長按&掃碼即可關(guān)注
~關(guān)注,是一種支持;分享,是一種美德~
???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