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學(xué)君,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這個話題:山上為什么會有流不完的水?
首先我們得明白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地球陸地上絕大多數(shù)的淡水,其最初的源頭都來自于大氣降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雨和雪),山上的水自然也不例外。
想象一下,一股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浩浩蕩蕩地向陸地飄過來,在平地上,它們不會遇到什么阻礙,可一碰到高大的山脈,它們就只能往上爬。
在這個“爬坡”的過程中,隨著海拔逐漸升高,溫度也會一點點降下來,于是暖濕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凝結(jié)成小水滴,聚在一起就成了云。
云越聚越多,小水滴也越來越大,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們就嘩啦啦地變成了雨,而在更冷的地方,它們還會變成雪花。
所以你看,山脈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風(fēng)”,它們會把很多“路過”的水蒸氣攔下來,變成了自己這里的降水,而這就是山上水源最根本的保障。
那么,山上有流不完的水,就是因為山頂一直在下雨嗎?當(dāng)然不是,畢竟無論什么樣的山,其降水都是一陣一陣的。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么沒有降水的時候,山上的水也照樣在流淌呢?答案就是:山體本身就是個超級厲害的“儲水器”。
總的來講,山有兩種的儲水模式,第一種是“固態(tài)冷藏”,也就是冰雪。對于那些海拔很高的雪山來講,其山頂溫度是很低的,降水到了那里就成了冰雪,一年又一年,就形成了厚厚的冰雪層。
這種冰雪層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固體水庫”,在其漸漸消融的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水流。
當(dāng)然了,很多山都是沒有冰雪層的,它們的水又是哪來的呢?這就要說到山的第二種儲水模式了,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海綿式蓄水”。
在山體的內(nèi)部,其實充滿了無數(shù)我們看不見的縫隙,從地表的土壤層,到深處的巖石,這些縫隙都大量存在,當(dāng)雨水落到山上后,很大一部分并不會馬上順著山坡流走,而是會順著這些縫隙慢慢地往下滲。
這個過程,就像是山在“喝水”,在山把大量的雨水“喝”到自己的“肚子”里之后,就形成了“地下水庫”。
這種“地下水庫”的規(guī)模通常都很大,而水在里面也不是靜止的,它們會慢慢地流動,當(dāng)這些水流到比較低洼的地方時,通常都會從山體的縫隙里“鉆”出來,而我們看到的泉水,其實就是這么來的。
由于泉水并不是剛落下來的雨水,而是在山體這塊“天然海綿”里過濾、儲存了很長時間才冒出來的,因此泉水通常都是非常清澈的。
這些常年不斷涌出的泉水,匯集到一起,就成了潺潺流淌的溪流,我們可以認(rèn)為,它們其實就是山體在緩慢釋放它在下雨時“喝”下的“存貨”。
聊到這兒,還得提一下山上植被的作用,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講,當(dāng)雨水落下來的時候,植被會大幅減緩雨水沖刷地面的速度,從而給了雨水足夠的時間去往下滲透,不會一窩蜂地直接流下山去。
另一方面來講,植被的那些龐大又復(fù)雜的根系,在土壤里鉆來鉆去,無形之中就制造了大量天然的“下水管道”,進而能夠讓雨水更輕松地往下滲。
現(xiàn)在,我們就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總結(jié)了。
那些來自遠(yuǎn)方的水蒸氣(主要是來自海洋),會被山體攔截,變成了豐沛的雨雪,在高山上,它們被“冷藏”為穩(wěn)定的冰雪層,成為了可能持續(xù)產(chǎn)生水流的“固體水庫”。
而在沒有冰雪層的山上,雨水被山體這塊巨大的“海綿”吸收并儲存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地下水庫”,在這個過程中,山上的植被會默默地“幫忙”,讓其運轉(zhuǎn)得更有效率,然后,這些儲存起來的水,再通過泉眼等形式慢慢地釋放出來,
所以山上有流不完的水,其實是依賴一個由大氣、地貌、地質(zhì)、生物共同參與的自然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對于我們?nèi)祟悂碇v,當(dāng)然應(yīng)該好好保護這套系統(tǒng),畢竟這直接關(guān)系到我們能不能長期擁有一個穩(wěn)定、干凈的水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