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福建省衛(wèi)健委召開“時令節(jié)氣與健康福建”系列新聞發(fā)布會,介紹立秋時節(jié)健康養(yǎng)生相關內容,并就立秋時節(jié)健康相關內容答記者問。
主持人:
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大家好!
歡迎參加由福建省衛(wèi)健委舉辦的“時令節(jié)氣與健康福建”系列新聞發(fā)布會。“一葉梧桐落,秋聲入夢來;稻花田里穗,豐收意漸濃。”8月7日,我們將迎來立秋節(jié)氣。此時節(jié),天地間燥氣漸生,然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仍被“長夏濕氣”縈繞,往往形成“濕燥交織”的特殊氣候。故此,福建民眾養(yǎng)生當遵循“燥潤相濟”之道,既要謹防秋燥傷肺,亦需規(guī)避濕邪困脾。
今天新聞發(fā)布會專題向大家介紹立秋時節(jié)健康養(yǎng)生相關內容,并設提問環(huán)節(jié)。
出席今天發(fā)布會的有:
福建省衛(wèi)生健康委中醫(yī)藥管理一處處長、二級巡視員錢新春先生;
福建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欣欣女士;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副院長、主任醫(yī)師付海英女士;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治未病科主任、主任醫(yī)師陳淑嬌女士。
請他們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回答媒體的提問。
我是今天新聞發(fā)布會主持人寧永鑫。
今天新聞發(fā)布會主要有2項議程。一是請省衛(wèi)健委中醫(yī)藥管理一處處長、二級巡視員錢新春介紹立秋時節(jié)健康養(yǎng)生相關內容;二是回答記者的提問環(huán)節(jié)。
首先,有請錢新春介紹立秋時節(jié)健康養(yǎng)生相關內容。
錢新春:
各位媒體朋友、各位嘉賓,大家好!
“一葉梧桐一聲秋,稻花田里話豐收?!?025年8月7日雖值立秋,但閩地仍處于“秋老虎”掌控之中。此時北方已現“涼風至,白露生”的初秋景象,福建卻延續(xù)著閩南俗語“日頭(太陽)赤炎炎,誰人(各人)顧性命”的濕熱氣候。這種獨特氣象,更需我們運用中醫(yī)“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的智慧,為八閩百姓定制科學養(yǎng)生方案。
一、南北農事差異與健康關聯
立秋后,北方棉花已進入花鈴后期,棉農講究“立秋施鉀肥,棉鈴賽銀錘”;玉米種植講究 “葉面肥避堿,混用如丟錢”。
福建特色農事養(yǎng)生。水稻灌漿:田間保持“寸水護根,過午不澆”管理原則,既防高溫傷根,又避“午時水煮稻”之弊。茶葉采制:立秋后“茶芽帶露采,清熱賽仙丹”,晝夜溫差利于茶葉氨基酸積累,迎秋茶富含茶多酚,可配伍陳皮生姜制成“三寶茶”,脾胃虛寒者尤宜。
南北差異印證了《黃帝內經》“天人相應”的核心思想——北方干燥多風,養(yǎng)生需潤肺固表;福建濕熱交蒸,則需健脾化濕。
二、民俗養(yǎng)生中的中醫(yī)智慧
從中醫(yī)五運六氣理論分析,2025年為農歷乙巳年,天干乙屬陰木,地支巳屬陰火,形成木生火旺的五行格局。在農歷四月(辛巳月)、七月(甲申月)、八月(乙酉月)、十二月(己丑月),因干支組合強化乙庚化金效應,故2025年為金運不及(少商, 金對應五音“商”,“少”代表不及),金運不及導致肺系功能減弱,易出現咳嗽、皮膚干燥等問題,同時肝木反侮(情緒波動、頭痛)。立秋后燥氣漸盛,但福建地處東南沿海,仍受“長夏濕氣”影響,易出現“濕燥夾雜”的復雜氣候。因此,閩人養(yǎng)生需遵循“燥潤相濟”原則,既要防秋燥傷肺,又需避濕邪困脾。
北方“貼秋膘”:宜選鴨肉、百合等潤燥食材,但高血壓患者需牢記“三片瘦肉頂塊膘”;福州“立秋貼秋膘”:龍眼配黃酒,龍眼肉性溫補心脾,黃酒活血通經,二者結合既順應“秋收冬藏”的養(yǎng)生規(guī)律,又符合福建濕重體質特點(龍眼富含多糖和微量元素,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黃酒中γ-氨基丁酸有助于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
福建“食涼補”講究“芋頭煮透黏又香,生啃喉嚨癢得慌”,龍眼食用需遵循“日啖十五顆,糖友換石斛”準則(生芋頭有毒,務必煮熟;糖尿病患者龍眼替換為石斛或玉竹)。
閩南地區(qū)“立秋三白”——梨子、百合、白蘿卜的食療方案,更是中醫(yī)“白色入肺”理論的生動實踐。研究顯示,秋冬季節(jié)呼吸道傳染病病例數比其他季節(jié)高出20%~30%,而堅持食用“三白”的群體患病率會明顯降低。
運動調養(yǎng)創(chuàng)新。結合福建氣候特點,我們提煉出“立秋三候養(yǎng)生法”:晨拍肺經:沿云門穴至中府穴輕拍,口訣“晨拍三百六,邪氣不敢留”,但肺結核患者需改為按揉;午灸三里:艾灸時默念“灸得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以穴位潮紅為度,陰虛者改灸為按;暮步吸陰:傍晚散步時配合“呼三吸一”呼吸法,契合“吸得秋陰氣,來年病不欺”的養(yǎng)生古訓。
三、食療建議與防控
(一)經典方劑改良。
三豆飲:“赤綠黑豆各一兩,浸泡換水三遍湯”,腎功能不全者需去鉀處理,契合“藥食同源,安全為先”原則。
四神湯:基礎方加入火麻仁后,形成“四神加一仁,腸通一身輕”的改良配伍。
(二)高危人群防護。
心血管患者謹記“空調二十六,冷熱不結仇”。
過敏體質者須知“秋蟹雖肥美,組胺惹風團”,建議用淡水魚替代。
(三)起居細節(jié)優(yōu)化。
艾草暖臍:溫度控制遵循“艾包貼膚試,溫如四月天”(40℃以下),防止“低溫燙傷起泡,反招濕邪入竅”。
睡眠調整:“早臥避露寒,早起待日顏”(建議6點后起床),避免“雞未鳴先起,反引寒入髓”。
立秋既是農事轉折點,更是養(yǎng)生關鍵期?!傲⑶镆蝗?,水冷三分”,福建在“秋老虎”與“長夏濕”交織的季節(jié)里,以節(jié)氣智慧守護健康,堅持“外祛濕、內健脾、微潤肺”九字方針,切忌盲目效仿北方習俗。確保八閩百姓“順應天時度秋虎,科學養(yǎng)生保安康”!
主持人:
謝謝錢新春處長。
下面進入提問環(huán)節(jié)。請各位記者按照今天的發(fā)布主題進行提問。按照慣例,提問的記者請舉手示意,提問時請先通報一下你所代表和服務的媒體。
立秋后如何通過起居和精神調養(yǎng)來應對“秋老虎”和陽氣收斂的變化?
付海英:
謝謝您的提問。
立秋過后,應結合我省各地的氣候特點,從起居、精神、飲食等多方面綜合調養(yǎng)。
起居方面,應遵循“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原則,順應陽氣收斂。福建濕度較高,早晚微涼,建議及時添衣,尤其注意腹部與腳部保暖,避免受涼引發(fā)呼吸道疾病??蛇m當增加午休,緩解秋乏。白天可多曬太陽,增強陽氣,改善情緒。室內保持通風,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防止“空調病”。
精神調養(yǎng)上,秋氣肅殺,易生悲憂,應“使志安寧,以緩秋刑”。立秋后可多參與戶外活動,如登山、郊游,保持心情舒暢??砂慈嗵珱_穴,或飲用玫瑰花茶、菊花茶,清肝火、解郁結。
飲食方面,立秋后宜清淡潤燥,多食梨、百合、銀耳等滋陰潤肺之品,少食辛辣油炸。海鮮、魚丸等美食可適量食用,但需避免過咸過油??蛇x用福建特色藥材如建蓮子、鐵皮石斛燉湯,達到健脾養(yǎng)胃的功效。此外,秋季可改飲溫性烏龍茶或老白茶,暖胃生津。
運動方面,宜選柔和項目如太極拳、八段錦,避免大汗淋漓。福建沿海地區(qū)晨練可迎海風,傍晚散步賞落日,既強身健體,又舒緩心神。
總之,立秋養(yǎng)生重在“收”,結合福建濕熱氣候,做到起居有常、情志調和、飲食有節(jié),方能安然度秋。謝謝。
東南網:
請問今年立秋節(jié)氣福建的氣候特點是怎樣的?對健康養(yǎng)生有什么建議?
李欣欣:
謝謝您的提問。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三個節(jié)氣,也是秋季的起始。立秋時節(jié)(通常指8月7日至8月22日左右)氣候呈現出“余熱未退、高溫持續(xù)”的典型特征,常伴有高溫熱浪、臺風、暴雨、強對流等天氣。從氣候常年值來看,立秋期間全省平均氣溫約為27.8℃,平均日最高氣溫約為33.2℃,平均累計降水量約為103.9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約為78.8%。
預計今年立秋期間全省氣溫偏高,平均氣溫24.0~29.5℃,極端最高氣溫33.0~39.5℃,將出現階段性高溫過程;總降水量為50~190毫米,我省南部偏多、北部偏少。立秋期間將出現“燥熱”與“悶熱”交替的天氣,伴隨高濕度和強日照,易引發(fā)中暑風險。
結合立秋時節(jié)的天氣氣候特點,給大家的健康生活提兩個建議:
一是持續(xù)做好防暑降溫與疾病預防。立秋后高溫濕熱天氣仍將持續(xù),需及時關注高溫預警,盡量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要重點防范中暑及心腦血管疾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尤其要加強防護。室內應注意通風,并適時補充水分。
二是注重飲食調理與衛(wèi)生。立秋時節(jié)濕熱明顯,飲食應以清熱利濕、健脾養(yǎng)胃為主,可多吃綠豆、薏米、冬瓜等食材。要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等食物,同時要警惕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食物易變質的問題,嚴防由此引發(fā)的腸胃疾病。謝謝。
中國中醫(yī)藥報:
立秋后天氣由熱轉燥,哪些人群需警惕血液高凝狀態(tài)?如何調節(jié)氣血?
付海英:
謝謝您的提問。
立秋過后,福建大部分地區(qū)暑熱未消,秋燥漸起,燥邪易傷津液,致血液黏稠、循環(huán)不暢,形成高凝狀態(tài),增加血栓風險。以下幾類高危人群需重點防范: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老年及術后患者、長期熬夜及陰虛體質者、血液腫瘤患者。結合福建地域特色,建議采用“滋陰潤燥”調理氣血的立體化方案。
一、飲食調理宜“滋陰潤燥”
1.基礎潤燥
福建盛產梨、蓮藕、百合,可制作“閩式潤燥三鮮湯”(梨+蓮藕+百合),搭配本地建蓮子燉羹,修復黏膜、改善血液流動性。
2.活血防黏
沿海地區(qū)可多食用海帶、紫菜,抑制血小板聚集;
靈芝、黑木耳搭配山藥炒制,調節(jié)血脂;
秋季宜飲烏龍茶和老白茶,活血化瘀且潤燥生津。
二、可以結合福建氣候與習俗調整生活方式
1. 保暖防寒護陽氣
立秋后早晚溫差大,尤其沿海風涼,需護頭頸背,避免空調冷風直吹。
2. 和緩運動調身心
推薦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八段錦”,尤其“兩手托天理三焦”動作,疏通氣血;沿海居民可晨起海邊散步,呼吸濕潤空氣。
3. 早睡早起養(yǎng)陰精
順應21-23點入睡。立秋后宜早收,避免熬夜耗陰。晨起用生理鹽水潤鼻,預防干燥性鼻炎。
4. 調暢情志忌悲憂
可通過旅游、聽音樂、練習書法等疏解情緒,保持“秋收”平和心態(tài)。
若出現持續(xù)口干、小腿抽筋、皮膚瘀斑、肢體腫脹等癥狀,可能是高凝或血栓信號,應及時就醫(yī)。
總之,立秋養(yǎng)生需結合本地氣候與本地食材,滋陰潤燥、調和氣血,方能安然度秋。謝謝。
健康報:
立秋過后,有哪些藥膳食療方推薦給普通老百姓?
陳淑嬌:
謝謝您的提問。
“立秋”不等于入秋,立秋時節(jié)多處于三伏天的中后期。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尤其以南方區(qū)域,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時段,這種天氣特點易形成“溫燥”病證。民間常稱這一時段為“秋老虎”。中醫(yī)認為,“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溫燥之邪多易從口鼻、皮毛侵襲人體,易造成如口干舌燥、干咳、皮膚干燥瘙癢等燥熱傷津的表現。因此,立秋養(yǎng)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立秋養(yǎng)生的小妙招。
第一,多補充水分。立秋季節(jié),天氣悶熱,出汗量大。少量多次飲服溫開水、淡茶水或淡鹽水,能夠及時有效補充人體丟失的津液。但勿一次性大量飲水,更需忌飲冷飲,以避免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脾胃損傷的癥狀,加重體液的丟失。
第二,“飲食多潤,少辛多酸”。秋季是果實成熟期,“秋吃果”順應了“陽氣收斂、陰液內守”的自然規(guī)律。時令蔬果如梨、蓮藕、冬瓜等具有潤燥生津的作用,最易補充缺失的“水液與陰津”,是“食療潤燥”的不二之選?!八崮苌颉?,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檸檬、烏梅等的適量攝入,也能生津止渴,以防“秋燥”。立秋時節(jié)應減少如辣椒、花椒、生姜、油炸燒烤等辛辣刺激食物的攝入,以防加重溫燥之邪。同時少食甜膩、油膩之品,以防滋膩礙胃,蘊生痰濕。
推薦4個秋季藥膳食療方:1.銀耳百合羹。2.蓮藕排骨湯。3.芡實山藥粥。4.百合杏仁紅小豆粥。謝謝。
福建衛(wèi)生報:
請問如何利用節(jié)氣特點通過中藥調理改善氣血兩虛?
付海英:
謝謝您的提問。
立秋是“陽消陰長”的過渡期,貧血患者易出現乏力、氣短、心悸等氣虛癥狀加重??赏ㄟ^中藥調理、節(jié)氣食療、適宜運動及生活調養(yǎng),順應節(jié)氣變化,促進造血功能,改善體質。
一、中藥調理:辨證施治,氣血雙補
1、經典方劑應用
(1)當歸補血湯:重用黃芪補氣,輕用當歸養(yǎng)血,補氣以生血。福建秋燥明顯,可加北沙參、麥冬潤肺;脾虛濕困者加建蓮子、茯苓健脾化濕。
(2)歸脾湯:適于心脾兩虛型貧血(心悸失眠、食少體倦)??杉与u血藤、丹參活血通絡,或女貞子、墨旱蓮滋補肝腎。
2、節(jié)氣食療方
(1)五紅湯/粥(紅皮花生、紅豆、紅棗、枸杞、紅糖):補血活血。氣虛者加黃芪,陰虛燥熱者加西洋參。
(2)山藥龍眼羹(鮮山藥、龍眼肉、粳米):健脾養(yǎng)血安神。失眠者加酸棗仁,食欲不振者加陳皮。
3、禁忌提示
感冒發(fā)熱、濕熱體質者忌滋補;避免白蘿卜、濃茶及生冷油膩食物。
二、運動建議:溫和導引,激發(fā)腎精
1、適宜運動
(1)慢跑/快走:晨起或傍晚于公園綠蔭處進行,以不喘不累為度。
(2)太極拳/八段錦:通過緩慢動作導引氣血。
2、避傷要點
運動前動態(tài)拉伸,運動中腹式呼吸,運動后避免立即吹空調或冷水沖澡,可飲生姜紅棗茶溫補。
三、協同調養(yǎng):融合閩地生活智慧
1、起居調攝
晨起梳頭:用頭梳梳百次,改善腦部供血。
睡前泡腳:用艾葉泡腳,溫陽活血,緩解秋燥。
2、防秋老虎
隨身備生脈飲,益氣生津;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悲秋”傷肺。若出現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
海峽都市報:
“秋瓜壞肚”,立秋后如何防止消化道疾???
陳淑嬌:
謝謝您的提問。
瓜果多盛產于夏季,性味偏甘寒,夏季食用雖可解暑,但秋季此類瓜果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受寒,引起腹痛、腹脹、腹瀉等“壞肚”癥狀。
今年立秋為“晚秋”,暑濕仍重,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適量攝入。秋季吃瓜果要適量,淺嘗輒止,同時少吃或不吃如西瓜等大寒之品,而選擇更加溫和的秋季應季水果,如蘋果、梨、石榴、柚子等。
第二,避免生冷食用。秋季氣溫仍較高,為保證瓜果的儲存,多置于冰箱冷藏。但冰箱取出的瓜果切勿立即使用,應放置室溫或稍作溫熱處理。梨、蘋果等水果可采取蒸煮、燉湯等方式食用,既能保留營養(yǎng),又能減輕寒性。
第三,注意食用時間。食用瓜果之品應避免空腹,同時也不應在飯后立即攝入,以加重脾胃負擔。建議餐后1-2小時再食用。
第四,用“潤而不寒”的瓜果替代。秋季養(yǎng)生應顧護脾胃,可選擇如南瓜、絲瓜、木瓜、葡萄等既能滋陰潤燥、又不傷脾胃陽氣的應季食材來替代。
主持人:
各位媒體朋友,因為時間關系,今天的新聞發(fā)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媒體朋友參加,也感謝在座嘉賓蒞臨本次新聞發(fā)布會。謝謝大家!
來源:省衛(wèi)健委中醫(yī)藥管理一處、宣傳處、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
一審:陳素玲、劉雪松、錢新春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