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三個節(jié)氣,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斗指西南,太陽達黃經(jīng)135°,于每年公歷8月7或8日交節(jié)。
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zhuǎn)變?yōu)殛幨⒌霓D(zhuǎn)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
· 立秋三候 ·
一候涼風至
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qū)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時在室外植物上凝結(jié)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侯寒蟬鳴
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 立秋習俗 ·
貼秋膘
立秋這一天,民間流行用秤稱人,把體重和立夏時對比一下,看看是不是瘦了。由于夏天炎熱,很多人都沒有胃口,只吃清淡簡單的飲食,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減少一些。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充“苦夏”的損失,補充的辦法就是吃肉, 被稱為“貼秋膘”。
啃秋瓜
立秋時節(jié)有啃秋瓜的習俗,是指人們在入秋的這一天會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便形成習俗。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樣自古有之。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這習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帶曾很流行,人們在立秋的前一天將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湯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nóng)俗現(xiàn)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一些生活在山區(qū)的村民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nóng)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tǒng)農(nóng)俗現(xiàn)象。
· 立秋養(yǎng)生 ·
薄衣御寒:我國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導“薄衣御寒”的養(yǎng)生法。這種主張“秋凍”的方法,既順應了自然氣候的需要,又起到了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具體做法是,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馬添衣加褲,而應該盡可能晚一點增衣,能穿短袖襯衫,就盡量不要穿長袖。
滋養(yǎng)潤燥: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zhuǎn)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秋季氣候干燥,易出現(xiàn)口干唇焦等“秋燥癥”,應以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適時進補: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jié),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fā)。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等。
立秋到,一年亦已過半。
春種秋收,應時而動,
愿夏天所有的遺憾,
都是秋天驚喜的鋪墊。
◎本文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