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怕是“存在感”極低的一個節(jié)氣了。還未出伏,卻已冠上“秋”之名,著實名不副實。人體尚未走出“長夏”濕熱的拷打,腠理疏松,脾胃功能較弱,呼吸系統(tǒng)也比較敏感,立秋養(yǎng)生如何進行?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腎病內(nèi)科張小鹿副主任醫(yī)師說,此時節(jié)養(yǎng)生的關鍵在于“潤燥不傷陽、收斂不閉邪”,讓身體從盛夏的“開泄”平穩(wěn)過渡到秋冬的“收藏”。
新華社圖表
張小鹿提醒,立秋時,出門可備一條薄圍巾或披肩,當乘坐地鐵,或辦公室空調溫度較低時,用來護住肩頸,防止風寒之邪入侵致病。立秋時節(jié)螨蟲活躍,市民們記得勤曬衣物,在晴熱之日將夏秋換季衣物、被褥曝曬4小時以降低皮膚瘙癢及蕁麻疹的概率。
立秋時節(jié),飲食要做到“少辛增酸,清補潤燥”。立秋時節(jié)飲食上的“少辛”并非指不吃姜蔥,而是應減少辣椒、花椒、燒烤等辛溫發(fā)散的食物;“增酸”是指可以適量多食用山楂、葡萄、檸檬、番茄、石榴等具有酸收性味的蔬果,起到收斂肺氣、生津止渴的功效。而“清補”指立秋時節(jié)宜多進食如百合、銀耳、山藥、蓮子、蓮藕、梨等甘潤而不滋膩之品。
需要多叮囑市民一句的是,具有不同體質和基礎疾病的朋友,在飲食調補方面還需注意因人而異:如平素脾胃偏弱之人立秋時節(jié)可在早晨喝300毫升溫蜂蜜水或生姜紅棗茶(生姜2片+紅棗2枚煮水),既可護胃又防晨起秋瀉;血脂偏高的朋友在煮飯時可將1/3的精白米換成燕麥、糙米等粗糧,增加可溶性膳食纖維幫助排膽固醇;患有高尿酸血癥,甚至發(fā)痛風者忌濃肉湯、忌飲酒,可改喝淡綠茶或玉米須茶,利尿排酸。
新華社圖表,8月7日將迎來立秋節(jié)氣。我國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前五日,風吹過臉龐,有了絲絲涼意,暑熱已經(jīng)沒有原來那么張狂了;又過五日,由于晝夜溫差拉大,地表水蒸氣在低溫下凝結,早晨會產(chǎn)生霧氣,所以叫白露生;再五日,秋蟬感覺到陰氣上升、晝熱夜涼,于是爭相嘶鳴,但一日比一日減弱。秋蟬,也叫“寒蟬”“暮蟬”,其叫聲提示天氣真的開始變涼。 新華社發(fā) 王斌 作
立秋時節(jié),雖然已到節(jié)氣上的秋天,但還未出伏,天氣還很熱。舒適的生活自然少不了空調的滋潤,張小鹿建議市民開空調時采用“26℃+向上吹”方式,并讓室內(nèi)外溫差控制在7℃左右。此外記得定期清洗空調、勤通風,避免軍團菌感染導致肺炎。
身體健康離不開適度運動。張小鹿也提醒市民,運動時間段建議選擇上午9時前或傍晚5時后。運動項目可選擇八段錦、太極拳、快走、騎行等。心率控制在“170—年齡”次/分以內(nèi),微微出汗即可,如出汗較多需及時擦干,換干衣,以防止感冒。
立秋時濕氣仍重且暑熱未完全消退,市民仍需健運脾胃。此外,還需兼顧清潤肺氣,因此在穴位保健時可選取手太陰肺經(jīng)及足陽明胃經(jīng)的穴位。可早晚各一次,每次三分鐘按壓列缺穴或足三里穴。
“立秋是送夏迎秋的驛站,我們只要根據(jù)節(jié)氣的變化注意在衣、食、住、行方面做好微調,就能把‘多事之秋’變成‘收獲之秋’?!睆埿÷拐f。
原標題:《立秋·養(yǎng)生|利用晴熱之日暴曬換季衣物被褥,飲食做到“少辛增酸,清補潤燥”》
欄目編輯:馬丹 題圖來源:東方IC 圖片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