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yī)看來,三伏天就是暑和濕這兩股勢力最猖狂的時候。暑就是那股子滾滾熱浪,最容易耗傷我們身體里寶貴的津液和氣;而濕則是沉甸甸、黏糊糊的,它特別愛找我們身體里負責消化吸收的脾胃的麻煩,絞盡腦汁想讓脾胃運轉不靈。
那面對此種局面,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答案是好好吃飯!這絕不是簡單對付一下就行,而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食材。接下來,咱們就來一起看看,哪些瓜果蔬菜是幫我們安然度夏的好幫手,它們各自又有什么獨特的“看家本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伏天的熱,是從里到外的熱,像把人架在蒸籠上似的,汗出個不停,心里也容易煩躁。這時候,一些性質偏涼、味道甘淡或微苦的蔬菜,就是大自然給我們備好的清涼劑。它們主要就是幫您清除身體里多余的熱氣,而且這種清熱的法子比較平和,不容易過度消耗身體的陽氣,也不會讓身體里有用的津液有所損失,總結一下就是“清熱不傷陽氣”。
食材方面,大家可以試試苦瓜,中醫(yī)有“夏吃瓜”、“夏吃苦”之說,苦瓜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暑、明目解毒的能力;還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臟等;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抗癌以及降血糖血脂和美容肌膚。
挑選苦瓜時,要觀察果瘤,顆粒越大越飽滿,表示瓜肉越厚;顆粒越小則瓜肉越薄。好的苦瓜翠綠明亮,如果發(fā)黃就表示過熟了,會失去應有的口感。
另外,苦瓜不耐保存,所以要即買即吃。下面推薦幾種苦瓜的食譜,涼拌苦瓜:苦瓜洗凈、去瓤、切薄片,焯水后放入適量的食鹽、生抽、香油、芝麻花生碎等,攪拌均勻即可食用;清炒苦瓜:苦瓜洗凈、去瓤、切絲。鍋放油,燒熱后放入苦瓜、蔥姜、適量食鹽,炒制熟透即可食用;當然,您要是能接受得了,直接榨苦瓜汁也是不錯的選擇。
還有綠豆,綠豆味甘性涼,入心胃經,能夠清熱解毒、消暑利水,其實相比于消暑利水而言,綠豆最為人熟知的能力是清熱解毒,但大家要知道綠豆清熱的能力大部分在這綠豆皮上,而解毒的能力卻在肉上。綠豆皮又叫綠豆衣,即綠豆的種皮,性味甘寒,清熱消暑的能力比綠豆肉要好,所以綠豆用于消暑時最好連皮一起食用。
說起清熱解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做綠豆湯了,大家煮綠豆湯的時候可以在碗中先浸泡30分鐘,然后放進冰箱里冷凍2個小時。煮的時候,直接把冷凍的綠豆拿出來,丟進開水里即可,這樣蓋上蓋子煮10分鐘,綠豆就會碎裂開來。
除了直接煮綠豆湯之外,我們還可以加點紅棗。因為與其他季節(jié)相比,夏季多雨,再加上暑濕的侵襲,人們很容易胃口不好,配上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血的紅棗,非常適合需要清熱解暑、健脾補血、增進食欲的人;還可以加點海帶,高溫天氣,孩子很容易生痱子,家長可以在綠豆湯中加點海帶。海帶能增強抵抗力,還能清熱解毒、消腫利尿;夏天氣溫高,很多人感覺嗓子干燥上火,雖然綠豆湯本身可以止咳降火,但加點薄荷會更加好。因為薄荷味辛性涼,二者一起用,能力更上一層樓。
雖然綠豆在夏天是個好東西,但也不是適合所有人的。從中醫(yī)的角度看,脾胃虛寒、體質寒涼的人不要多吃。比如經常四肢冰涼且乏力、易拉肚子的人,這些人如果總是喝綠豆湯,就容易加重癥狀;由于綠豆具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因而可降低藥物的藥性,所以對于正在服藥的人來說,還是盡量不要吃綠豆比較好;另外,孕婦跟來月經的時候也盡量不要喝綠豆湯。
絲瓜味甘性涼,歸肺肝胃大腸經,能清熱化痰、涼血解毒,如果平時容易出現(xiàn)口臭、口燥咽干、牙齦腫脹、小便發(fā)黃、便秘等熱性問題的人,飲食中添加一些絲瓜對上述癥狀的改善是有一定幫助的。
如果想吃絲瓜的話,可以試試絲瓜雞蛋湯。材料:絲瓜2根,雞蛋2個,鹽少許,白胡椒粉少許。做法:絲瓜去皮切塊,再用清水洗凈干凈備用,雞蛋2個打入碗中,用筷子打散備用;鍋中倒油,大火燒熱后放入絲瓜翻炒,炒至絲瓜變色后,加入清水,加入鹽和白胡椒粉調味;絲瓜湯滾沸后,將碗中的雞蛋液,通過打圈的方式倒入絲瓜湯的表面,再次滾沸即可食用。
除了直接吃絲瓜之外,絲瓜渾身都是寶,包括絲瓜皮、絲瓜液、絲瓜肉,以及除去外皮及果肉之后,洗凈曬干,除去種子的絲瓜絡。絲瓜絡味甘性平,可以祛風通絡、活血、下乳。平時用6g絲瓜絡煮水代茶飲可以改善由于肝郁氣滯、經絡不通導致的胸脅脹滿、腰腿疼痛;也可以應對肺經熱盛、咳嗽痰多的情況;以及乳癰腫痛。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食材之外,清熱解暑的食材還有荷葉、西瓜、黃瓜、苦筍、萵筍、生菜、芹菜等等。
三伏天除了熱得難受,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那甩不掉的濕氣。總覺得身體沉甸甸的,像裹了一層濕布,腦袋不清爽,胃口也變得很差,吃什么都覺得沒味道,或者稍微吃點就肚子脹脹的,大便也容易稀軟黏膩。如果您有上面這些癥狀,這多半就是濕氣困住了我們的脾胃。所以,除了清熱解暑之外,三伏天化解濕氣、喚醒脾胃的動力同樣關鍵。但同樣要注意,“利濕不傷津液”。
代表食材有赤小豆,其味甘酸性平,歸心小腸經,能利水消腫、解毒排膿。那么赤小豆適合什么人呢?第一個就是有濕熱的人,濕熱的人通常有這些表現(xiàn):舌體紅或紫,舌苔黃膩,不思飲食,上腹脹滿,口苦、口干、口黏,口舌生瘡,唇紅面赤,困倦無力,久睡不夠,頭痛身重,大便黏膩,便后肛門熱痛,小便燒灼,情緒易激動,精神煩躁等;第二個就是由濕熱引發(fā)水腫、肥胖的人。赤小豆色紅,可以入血,能把多余的水液、濕熱從血液中排出去。另外,濕熱的人易胖,常食用赤小豆可以加快濕熱從人體中排出,從而可以瘦身。
食療給大家推薦兩個,第一個是赤小豆山楂薏仁粥,材料:赤小豆45g、薏苡仁45g、炒白扁豆18g、茯苓15g、山楂15g、粳米120g。做法:除粳米外,其他材料放入鍋中浸泡30分鐘;粳米洗凈,倒入浸泡食材的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10分鐘后改小火煮20分鐘即可,趁熱食用。
第二個是赤小豆鯽魚湯,材料:赤小豆120g、鯽魚1條、生姜3片、食鹽及油適量。做法:赤小豆提前洗凈、泡浸1晚;鯽魚收拾干凈;鍋中加入油燒熱,將鯽魚煎至微黃;上面的食材一起放進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后,加入生姜改為文火煲約1小時,適當調味即可。
用赤小豆的時候,還要注意區(qū)分。就拿紅豆來說,在外形上,紅豆的顏色偏于棗紅,外形比較圓,而赤小豆的體型比紅豆要小一些,長一些,扁一些,顏色也比紅豆要深,更偏于黑紅;另外,有的地方管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種子也叫“紅豆”,但其有毒性,一定要注意鑒別。
白扁豆性平微溫味甘,入脾胃二經,能夠健脾祛濕、消暑,常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久瀉痢疾、婦女帶下、小兒疳積等情況,以及夏秋季感受暑濕之邪引起的嘔吐、胸悶、腹脹、泄瀉等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白扁豆性溫平,脾之谷也,止泄瀉,暖脾胃?!卑妆舛闺m性味平和,但要注意,在家做食療的時候一定要用炒白扁豆。
薏苡仁是利濕健脾的多面手,它最突出的能力就是利水滲濕、健脾止瀉,能把身體里潴留的水濕導出去,減輕身體的沉重感和水腫。但要注意,薏苡仁怎么吃也有門道:生的薏米性子偏涼,清熱利濕的作用強,特別適合濕熱明顯的人,比如感覺身體發(fā)熱、口干口苦、小便黃赤、舌苔又黃又膩等。但要注意,由于生薏苡仁性涼,所以不可久服;而炒過的薏米,寒涼之性就減弱了,健脾止瀉的能力更突出,適合脾胃偏虛寒、濕氣重但熱象不明顯,容易拉肚子的人。所以,根據(jù)自己的體質和癥狀選對食材很重要。
食療則是推薦懷山藥薏苡仁小米粥,材料:鮮山藥120g、炒薏苡仁60g、小米300g。做法:薏仁提前浸泡1小時,鮮山藥洗凈后去皮切小塊;薏仁放入鍋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煮開后加入小米,煮開后轉中火續(xù)煮15分鐘,加入山藥,繼續(xù)煮半個小時即可。
看完了上面這些適合三伏天吃的瓜果蔬菜,相信您對如何“吃”過這個伏天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三伏天的養(yǎng)生,核心就是平衡,外有暑熱來勢洶洶,內有濕氣與脾胃的拉鋸戰(zhàn),所以我們要好好吃飯,更要吃對東西,這就是借助了食物的天然力量,來幫助身體穩(wěn)住陣腳。這樣一來,無論是暑熱還是濕氣,都不容易真正傷害到我們,我們就能更從容、更健康地度過這個漫長又悶熱的三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