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恩俊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三個節(jié)氣,也是秋季的起始。
說起四個節(jié)氣之首的漢字,是個很有意趣的事兒。春是陽光下破土而出的芽兒,夏是烈日下辛苦勞作的人兒,秋是催促節(jié)氣更替的蟲兒,冬是表示年終的繩兒,這四個字眼,童話般串聯(lián)起二十四節(jié)氣的農(nóng)事。品讀四立之一的“秋”,更有一串閃光的字眼與它同輝同趣。
“秋”是一只蟋蟀?!扒铩痹谠缙诘墓盼淖种校泻芏嗖煌煮w,雖寫法各異,但基本上是一只小蟲子的象形,尤其像一只蟋蟀。蟋蟀鳴秋,寓意“秋天”。在《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就有專門寫蟋蟀在秋天的活動軌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斌暗幕顒右?guī)律,是古代重要的農(nóng)時參考,與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蟋蟀七月在野,八九月入宇入戶,正像秋禾一樣,七月正是旺長走向成熟之時,到八九月就收藏入戶了。先秦佚名詩也說:“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役車其休”。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結(jié)束,役車也將收藏?!皻q事先教蟋蟀催,暮云樓闕殷輕雷”,蟋蟀成了自然的節(jié)奏,將季節(jié)的輪回付之于一聲聲婉轉(zhuǎn)悅耳的吟唱。
“秋”是禾火燃燒。小篆“秋”的字形為左“火”右“禾”,自秦隸變成了左“禾”右“火”至今。立秋的“秋”,從禾與火組成的文字角度來看,也就是那些禾從春夏的嫩綠、翠綠、青綠、黃綠走向火焰色的顏色,就是“秋”了??邕^立秋這道柵欄,一個金燦燦的季節(jié)迎面走來。
“秋”是詩人心頭的“愁”。“草木搖落而為秋”。那搖動“一葉落”的秋風(fēng)漸起,往往勾起人們“悲秋”的情緒,那個“秋”,在詩人“心”上,就成了“愁”。因此在古詩中,雖然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對秋的贊美名句,但悲秋色彩的古詩還是占了主流。就連南宋壯詞派的辛棄疾也把秋與愁連在一起:“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辈幌胝f“愁”卻說“秋”,把愁字下面的“心”字去掉了,無心的“愁”就是“秋”了,很有意味。所以,古代寫立秋節(jié)或秋天的詩更是以悲秋為主流。尤其是柳宗元的鄉(xiāng)愁,恨不得將千山萬峰也化作千萬個眺望家鄉(xiāng)的身軀:“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p>
“秋”是農(nóng)人指尖的“揪”。“揪”(“jiū”)字一個提手,表示手的動作,它是用指尖把“秋”的目標(biāo)“揪”下來。到了秋天人們要摘收果實,這個“揪”的動作和秋天就有了關(guān)系?!熬尽迸c“秋”,還有一層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這里的“揪”,有收斂之意,所以秋天是收斂的季節(jié),萬物在這個季節(jié)里收斂成熟。
而比這個“揪”多一筆畫的“楸”字,也與秋天有關(guān)聯(lián)。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在立秋日這一天,宋代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皆剪成花樣戴之。戴楸葉是古時立秋節(jié)俗,人們用戴楸葉的方式來迎接秋天的到來。范成大的《立秋二絕》其二中寫道:“折枝楸葉起園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洗濯煩襟酬節(jié)物,安排笑口問生涯。”立秋一般預(yù)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正如劉言史的“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詩句說的那樣,立秋了,天氣逐漸涼爽起來,天與云已經(jīng)收起了夏日的顏色,落葉簌簌飄下,那是立秋之際報秋的聲音呀!
“秋”自一個“交”字始。立秋也叫“交秋”,交秋意味著夏天把天氣控制權(quán)“交”給秋天。秋天是一個由熱轉(zhuǎn)涼,再由涼轉(zhuǎn)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敖磺铩弊浴耙蝗~落”始,早在西漢《淮南子·說山訓(xùn)》便有“以小見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的記載,又因為梧桐樹在秋天最先落葉,故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的成語。所以宋代朝廷在立秋這天,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樹移入皇宮殿內(nèi)培養(yǎng),等到“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會高聲向皇帝奏報:“秋來了!”奏畢,梧桐應(yīng)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然而,立秋交秋的過程,并非像典故說的那么簡單,實際是“夏”往往戀權(quán),遲遲不肯將控制權(quán)完全交出。所以,這個時段的氣候,依然暑氣難消,人們把這樣的天氣叫“秋老虎”。這時段因為暑氣未盡,“秋老虎”殺出來,也會酷熱難耐。宋代大詩人陸游在“秋老虎”折磨里曾發(fā)出如此感慨:“毒熱秋未衰,吾廬況淺迫。雖云日一浴,流汗沾衣幘?!泵耖g有“晚立秋,熱死?!薄扒锖笠环鼰崴廊恕钡戎V語,南方地區(qū)還有“立秋反比大暑熱,中午前后似烤火”的說法。
“秋”于一個“咬”字立。也許正是由于暑熱難消,所以民間流行“咬秋”習(xí)俗,用以表達(dá)人們“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愿。細(xì)思來,立秋的“咬”,倒像是為加深秋天味道的一種身體記憶。比如南方立秋“咬瓜”,天氣轉(zhuǎn)涼,西瓜少了,這個風(fēng)俗大概是為了讓吃了一夏天西瓜解暑的人們,用這種實實在在的“咬”的行為,對烈日下的瓜農(nóng)和即將離去的西瓜,表示一種留戀和敬畏。常言“葉落而知秋”,這里可謂“瓜去而知秋”了。比如北方人“咬棗”,似乎又是強化一種向往和等待。俗話說:“七月十五撿棗吃,八月十五打棗吃?!绷⑶锍詶棧菞椬映跫t時,也就是青紅相間,人們吃著青一半紅一半的棗子,慢慢品味著棗的初甜,期待著棗子老熟后的甘甜。
“寒暑功前定,春秋氣可推?!比缃駥@個“咬”字,又有了新的體驗:春秋兩個節(jié)氣,一個是“咬春”,恨春暖來得慢,一個是“咬秋”,恨暑氣走得遲。用一個“咬”字,催促季節(jié)更替,多么的富有詩意。
立秋了,人們在蟋蟀的吟唱里,咀嚼甜甜的音韻,迎來了“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的涼爽宜人之氣象。
(作者為山東省作協(xié)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