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猛如虎,大考變迷糊” 的情況,在中小學里太常見了。
其實這事兒不能光怪孩子 “發(fā)揮失?!?。我接觸過一個初中生,平時作業(yè)、小測樣樣拔尖,一到期中期末就失眠。后來跟他聊天才發(fā)現(xiàn),他總想著 “要是考砸了,媽媽又要拿我跟表哥比”。你看,過度的心理負擔,就像給大腦裝了個 “減速器”,越是想考好,越容易卡殼。
有個爸爸更有意思,孩子每次大考前他都要強調(diào):“這次考進前 10,就給你買最新的游戲機?!?結果呢?孩子一拿到試卷就走神,滿腦子都是游戲手柄的樣子。心理學上這叫 “目的顫抖”—— 當對結果的執(zhí)念太重,反而會干擾正常的能力發(fā)揮。就像你越想把線穿進針眼,手越容易抖。
除了心理因素,學習習慣里藏著更隱蔽的原因。我見過一個女孩,平時作業(yè)寫得又快又好,但都是邊查資料邊做。到了大考不能翻書,那些記不牢的知識點就露了餡。這就像蓋房子,平時用腳手架搭得挺穩(wěn),一拆架子才發(fā)現(xiàn)承重墻沒砌牢。
還有種情況是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些孩子平時按章節(jié)做題沒問題,但大考是綜合性考查,需要把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比如數(shù)學里的幾何和代數(shù)結合題,平時只練單一題型的孩子,就容易在這里栽跟頭。
那家長該怎么幫孩子呢?去年有個媽媽的做法特別好。她發(fā)現(xiàn)兒子一遇大考就緊張,于是每周五晚上搞 “家庭模擬考”:用計時器設定時間,家長當監(jiān)考老師,考完后像模像樣地批改、分析。三個月后,孩子對考試流程熟悉了,緊張感少了一大半。
對于知識點掌握不扎實的情況,我建議家長陪孩子做 “思維導圖”。比如語文的古詩,不光要背下來,還要歸類整理 —— 哪些是寫邊塞的,哪些是表達思鄉(xiāng)的,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有什么共同點。這樣梳理完,孩子腦子里的知識就從零散的點,變成了有邏輯的網(wǎng)。
還有個小竅門:讓孩子當 “小老師”。每天花 10 分鐘,讓他給你講講當天學的內(nèi)容。能講明白,說明是真懂了;講不出來的地方,就是需要查漏補缺的薄弱點。這種 “輸出式學習”,比悶頭做題有效得多。
說到底,考試就像給植物澆水 —— 平時根系扎得深,就算遇到大風天(大考壓力),也不容易倒伏。家長要做的,不是盯著某次考試的分數(shù),而是幫孩子打好基礎,培養(yǎng)良好的心態(tài)。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幫助父母提高教養(yǎng)認知,提高養(yǎng)育子女的能力,重點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厭學輟學、拖拉磨蹭、沉迷網(wǎng)絡、自卑抑郁、早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助力父母從有效溝通、情緒管理、解決沖突等方面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