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辣椒,禁止搬運抄襲、AI洗稿,侵權必究)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外賣騎手總量已突破1500萬人,其中全職專送騎手約600萬,兼職眾包騎手占比超60%。
網上也有很多段子,不管是中年失業(yè)還是名校畢業(yè),很多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都會想著要不去送外賣吧。
據悉,一線城市全職騎手月均收入約1.1萬元,三四線城市約8000元,但需扣除電動車折舊(300-500元/月)、電池租賃(400-600元/月)等剛性支出,實際可支配收入約5000-7000元。
外賣騎手高收入背后是高強度勞動——日均騎行100公里、爬樓30層、接單25次是常態(tài)。電動車是騎手最核心的生產力工具,很多人都想著怎么才能買一輛合適的電動車呢?
今天小辣椒作為內行人士就為大家分析一下,預算超過4000元不建議購買電動車,主要原因有三:
一、性價比失衡
高價車型的溢價主要體現(xiàn)在智能功能上,例如,有智能電動車搭載L2級智駕系統(tǒng),具備TCS防側滑、APP遠程控車等功能,價格都在四千元以上。
但外賣場景中,騎手更關注的是:
續(xù)航實測,能覆蓋城市日均150公里的配送需求;載重能力,支持雙外賣箱;耐用性等,反而高價車型的精密部件在高頻使用下反而易損。
數據顯示,76%的騎手認為"續(xù)航夠一天"比"智能功能"更重要,而4000元以上車型的智能功能使用率不足30%。
二、高強度使用加速設備報廢
外賣騎手日均騎行150-200公里,是普通電動車的3倍負荷:
續(xù)航縮水:標稱70公里的車型,實際載重配送僅能支撐40公里
零件損耗:前剎片每3個月需更換,普通車架2年必變形
殘值暴跌:使用1年后二手價不足2000元,年均貶值率超40%某騎手算過一筆賬:花5000元買的“頂配車”,因頻繁超負荷運轉,2年后維修成本累計達3800元,最終只能當廢鐵賣。
三、收入波動性抵消工具優(yōu)勢
外賣行業(yè)收入呈現(xiàn)“金字塔式”分層:
頂層10%:日均接單50+,月入1.5萬+,但需承擔超時罰款(單均50元)、違章扣款(月均300元)
中層60%:日均接單30-40單,月入7000-9000元,收入受天氣、平臺算法影響顯著
底層30%:日均接單不足20單,月入不足5000元,常因設備故障丟單高價電動車對底層騎手而言是"奢侈品"。
有騎手坦言:花4000元買車后,連續(xù)一周因修車少跑20單,白搭了半個月工資。
小辣椒總結
建議剛入行外賣市場的朋友,優(yōu)先選擇2000-3000元車型,重點考察電池可拆卸性,方便換電。
其次可以嘗試租用平臺合作車輛(約20元/天),利用“以租代購”降低資金壓力。
如果你月均接單超200單,可考慮分期購買二手專業(yè)配送車。
總結來說,外賣騎手的收入本就薄利多銷,每一分錢都該花在刀刃上。與其押注高價工具,不如把精力放在路線優(yōu)化、平臺規(guī)則研究上——畢竟,能讓你多賺錢的不是車,而是每天多跑的那15單。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創(chuàng)作不易,感謝您點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