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板房,住著像遺跡,想拆像奇跡?!?/p>
最近,南京華電三宿舍的拆遷刷屏了。
這片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qū),房齡超30年,墻體開裂、管線老化、通風糟糕……
但你敢信?為了一句“拆不拆”,300多戶居民吵了兩年!
有人堅持“拆了才有活路”,有人堅決“哪都不想搬”。
直至今年,政府提高補償面積15%,才終于有90%居民點頭同意。
問題來了:
為什么全國上億套預制板房,想拆,卻這么難?
以下5個原因,道道扎心!
?原因一:不是不想拆,是政策根本不讓全拆!
根據(jù)2025年住建部定調:
“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qū),納入城市更新改造,但只拆危房,其他以修為主!”
什么意思?
就是只有20%的“危房”能拆,80%的預制板房,只能原地“改一改、修一修”。
為啥不全拆?說白了是——沒錢!
??保守估算,全面拆除全國預制板房至少要3.7萬億元!
對比下,2024年深圳全年的GDP才剛好3.7萬億,
你說,這賬能劃得來嗎?
?原因二:能拆的不是城市良心,而是規(guī)劃剛需
你以為只有房子太舊才拆?No!
真正能拆的是這兩種情況:
①“危房”優(yōu)先拆
比如墻體裂縫、承重墻斷裂、主體結構變形的,直接列入D級危房,必須拆!
武漢江漢區(qū)的危房就通過“貨幣化安置”,讓居民住進了次新房,二手房交易也暴漲40%。
②“阻礙規(guī)劃”就得拆
一線城市寸土寸金,老房子擋了高鐵、高校、地鐵口,那就得拆!
但——全國能享受這種“高價征收”的,不到5%!
其他呢?等著原地“化妝”改造,別指望“拆一補三”。
?原因三:沒錢改、沒人買賬,拆遷卡殼成常態(tài)
別看“城市更新”天天喊,但落地的時候:
拆遷成本貴得嚇人
居民要求各不相同
企業(yè)出錢不積極
政府財政不敢硬剛
于是,全國大部分預制板房的拆遷計劃,不是在談判中泡湯,就是在預算里擱淺。
舉個例子
廈門文園路小區(qū),政府本想貼錢拆,但因為地塊不能出讓、沒有后續(xù)收益,拆遷直接被“凍結”。
?原因四:居民意見比高考作文還難統(tǒng)一!
如果說政策、資金是外因,
那么居民之間的“分歧”,才是真正的地雷區(qū)!
??你想拆,他不想搬;
??你想要房,他想要錢;
??你想早點解決,他非得拖著耗……
老人:幾十年熟人鄰居,哪都不想搬;
年輕人:快點補償現(xiàn)金,我好買新房;
? 商戶:我要“拆一補二”,不然不簽!
結果呢?拆遷投票一輪接一輪,意見統(tǒng)一遙遙無期。
比如——
?? 上海鳳南一村:1800戶居民、47次會議、186天協(xié)調,才堪堪通過拆遷方案。
?? 哈爾濱某小區(qū):一半居民投反對票,就因為怕“補償還不夠買新房”。
拆遷,不是鏟平老房,而是整合利益。這才是難點中的難點。
?原因五:預制板結構先天“難搞”,拆不容易!
表面看,拆預制板房很簡單,不就是推土機一進場?
其實——
管線太雜、樓體太脆、基礎太亂、爆破太難!
以南京華電三宿舍為例:
拆除方案反復改了7次,工期延后了4個月,額外花了2000萬!
老房子不是你說拆就拆的,結構復雜得像拼圖,動一塊,牽一堆。
?背后真相:預制板房不是“房的問題”,而是“城市格局”的問題!
房子怎么處理,其實是城市的“重新分配”。
?? 有的地方要保文化,要保歷史
?? 有的居民要保生活便利,要保熟人圈子
?? 有的政府要保預算,要控資金壓力
所以,別再幻想“一夜全拆、全民分房”的劇情。
說到底——
拆遷不只是拆樓,更是拆開了城市、利益和民心的復雜賬本。
全國超8000萬套預制板房,幾十年來撐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如今,它們確實老了、舊了、該換了。
但不是所有“破”的都能拆,
也不是所有“想拆”的人,都能立馬如愿。
所以,當我們討論“拆不拆”時,
別只看樓的模樣,還要看樓下的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