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廣袤無垠,飲食文化自然也是各有千秋。上次我們聊了聊廣受歡迎的河南涼菜,今天就來看一看全國各地的特色涼食吧~
涼食三巨頭
有人說,沒有涼皮、涼面、涼粉的夏天是不完整的。作為涼食三巨頭,這三位幾乎已經(jīng)遍布我國各地,且非常具有地域色彩。
01
涼皮
涼皮是源于陜西的漢族傳統(tǒng)小吃,為搟面皮、面皮、米皮、釀皮的統(tǒng)稱,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qū),其歷史可追溯至秦始皇時期。
涼皮是以高筋面粉或米漿為原料,經(jīng)洗漿、蒸制等工藝制成,口感筋道柔軟,兼具“筋、薄、細、穰”特色??谖抖鄻?,含麻辣、酸甜、香辣等風味,常配黃瓜絲、豆芽、辣椒油等。
在陜西的街道上,涼皮的出鏡率非常高,它和肉夾饃、冰峰共同組成“三秦套餐”。因各地涼皮的制作方法手藝不同,構(gòu)成了省內(nèi)多樣的涼皮派系:傳統(tǒng)西安麻醬涼皮、岐山搟面皮、漢中熱面皮、西府醋粉、燒肉面皮等等。
最出名的還屬三秦套餐之一的秦鎮(zhèn)米皮,好米、好醋,再加上獨家調(diào)配的秦椒辣子,想一想都覺應(yīng)以口水致敬。
而在陜西之外,甘肅武威釀皮子、內(nèi)蒙古的“巴盟釀皮”、新疆石河子涼皮、寧夏大武口涼皮、河南濮陽裹涼皮等都是不遑多讓的涼皮美食。
02
涼面
涼面也稱“過水面”,古稱為“冷淘”,源于唐朝,是指涼吃的面條,主要食材有面條、蔬菜,配料有辣椒油、鹽、味精等?,F(xiàn)如今,涼面已經(jīng)是中國流通范圍較廣的涼食,任何一省份、地區(qū)都能端出自己的涼面。但要說知名度,四川的涼面在界內(nèi)絕對有一席之地。
四川涼面多是麻辣咸香,屬重口味派,根根堿水面細長圓條有筋力。
但四川廣元的涼面卻不太一樣,雖叫面,卻是以大米為主料。將米漿蒸熟后切成扁細條再涼拌,面條順滑飽含辣油,麻辣鮮香,在涼面界可謂是獨樹一幟。有點像陜西的米皮,口感滑膩,味道則融合了酸、甜、麻、辣、香五味。
四川營山的涼面也很特別,明明色澤紅得發(fā)亮,面里卻找不到辣椒的身影。這是因為辣椒被油熗熟后被過濾,只留顏色與香氣的緣故。而且四川營山?jīng)雒婵刹皇窍募镜膶?,他們一年四季皆可涼面,營山人寒冬過年吃涼面還曾登上過央視新聞。
往北,山西、陜西的饸饹面涼拌著吃,筋道爽口;天津的撈面鹵子出眾、配菜清爽;吉林的延吉冷面美譽在外——大塊的肉片、水果片和泡菜,酸甜咸辣均在這碗面中。
03
涼粉
涼粉的主要原材料一般是涼粉草、大米、紅薯和豌豆,以糖、醬油、醋、辣椒油而食,清涼爽滑,可甜可咸可酸可辣,在夏日飲食中出鏡率極高,不僅能做涼菜,也能當零食。
相傳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有涼粉,但北宋時才“史上留名”。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稱北宋時汴梁有“細索涼粉”。此后的千百年間,人們發(fā)現(xiàn)用紅薯粉、豌豆粉、大米粉,甚至某些草植、海藻等其他原料,同樣能做這種半透明的彈軟凍狀食物,它們都沿用了“涼粉”這個名字。
東北、華北和中原一帶多食綠豆淀粉;西北人民更愛蕎麥制品,辣椒油、醋和蒜末的重口調(diào)料,可沖淡蕎麥涼粉的輕微苦澀;另一邊,四川人用麻辣醬汁,將豌豆類涼粉推向頂峰。
除了淀粉類涼粉外,還有草植類涼粉同樣出彩,有四川冰粉、廣西龜苓膏、閩南燒仙草等,都是草植類涼粉的代表。
燒仙草的原料仙草,又被稱為涼粉草,是一種唇形科植物,內(nèi)含大量仙草多糖,植株曬干后可煎汁與米漿混和煮熟,冷卻后即成黑色膠狀物,質(zhì)韌而軟。
海藻類涼粉并不多見,因為制作原料只生長在沿海地區(qū)的海邊礁石上。海草涼粉就是用沿海獨有的以海凍菜(又名石花菜)制做的涼粉,口感滑嫩爽口,口感獨特,營養(yǎng)價值也頗高。
涼拌菜
涼拌菜可謂是涼食界的一大亮點,憑借其制作簡便、食材易得,迅速成為家常餐桌上的國民美食。一份涼拌菜是否美味,關(guān)鍵在于涼拌汁的調(diào)配。一句“這汁兒拌鞋底都好吃”,就是對涼拌汁的最高贊譽!
談到北方的涼拌菜,頭把交椅恐怕非“拍黃瓜”莫屬。新鮮黃瓜切段,用刀身在案板上“啪啪”兩下拍碎,用蒜泥、鹽、香油、醋簡單一拌即可上桌。碎塊不規(guī)則的表面,能讓調(diào)料充分入味,吃的就是個爽脆清涼勁兒。
蓑衣黃瓜是拍黃瓜的進階版,不像拍黃瓜那般簡單粗暴,蓑衣黃瓜在刀工和造型上更為講究。好吃的蓑衣黃瓜講究刀工,片片相連,遇筷則斷,嚼在嘴里大小適中,更為重要的是,蓑衣的錯落也讓黃瓜包裹上盡可能多的醬汁。
在北京,普通的大白菜,經(jīng)過涼拌之后,瞬間成為一道宮廷美食,聽說乾隆都對它垂涎欲滴~乾隆白菜做法簡單,白菜用芝麻醬、白糖、蜂蜜、醋和鹽一拌就成了。
除此之外,以北京、河北為代表的一些地區(qū)還有道涼菜——小蔥拌豆腐。豆腐軟嫩,小蔥提香,簡單拌一拌就很解膩,是一道快手又美味的涼菜了。
接下來就說說以山西為代表的老醋花生,這可能算是全國普及度最高的涼菜之一了吧。老陳醋搭配白糖生抽一起攪拌提前備好,把花生米炸脆后趁熱澆上料汁兒,齊活~
要說東北地區(qū)名揚全國的涼菜,可少不了東北大拉皮吧。大拉皮是以土豆淀粉為原料制成的,呈半透明帶狀,口感勁柔爽口,常搭配黃瓜絲、胡蘿卜絲、木耳等配菜,再用芝麻醬、蒜泥、香醋、辣椒油等調(diào)料拌勻,那叫一個Q彈爽滑、酸辣開胃啊!
看完東北,咱再到西北地區(qū)看一看~
以新疆為代表的特色涼菜有“皮辣紅”,由“皮牙子”(新疆對洋蔥的叫法)、辣椒、西紅柿組成。眾所周知,新疆可是有很多硬菜,鹽和糖都比較重,需要時不時地來一口皮辣紅解解膩、降降溫。
而寧夏、甘肅、內(nèi)蒙那邊有道特色涼菜是涼拌沙蔥,沙蔥是西北民間區(qū)域的飯桌??停獗硐袷[/韭菜、吃起來有野味和清香,還有蘆薈一般脆嫩的感覺,既是開胃菜,又是下酒菜。
到了沿海地區(qū),海產(chǎn)品的加入讓涼拌菜多了更多的靈感。比如海帶、海藻、海蜇等海產(chǎn)品自帶“鮮”味,被快刀切碎,搭配特制涼拌汁,酸辣爽口相當鮮美,讓人停不下筷子。
上面說的多是素涼菜,其實,原本葷腥油膩的肉食經(jīng)過涼拌之后,也會變得出乎意料的美味爽口。
比如流行在川渝地區(qū)的棒棒雞、口水雞、蒜泥白肉、夫妻肺片、涼拌豬耳朵等。肥膩的五花加蒜泥紅油,做成蒜泥白肉,嫩滑爽口,不僅不膩還解饞,簡直是經(jīng)典的“硬涼菜”!
以江蘇為代表的鹽水鴨可謂是絕對的夏季消暑美食,南京人宴客必上鹽水鴨,這歷史甚至能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鹽水鴨直接冷食,凸顯咸鮮嫩滑的本味,尤其適合慢嚼細品~
廣東各地區(qū)冰涼爽脆的涼拌魚皮,可以說是廣式夏天的標配。這道菜一般選用鯇魚或鯪魚的皮來做原料,刮掉鱗片入沸水焯熟后火速過冰水,驟熱驟冷讓魚皮凝練出了Q彈的韌性。然后被切成細條,加入秘制醬油、姜絲、香蔥、芫荽、白芝麻、辣椒丁等等,攪拌入味就可以吃。
還有特立獨行的生腌美食:潮汕地區(qū)的生腌,東北的撈汁,還有江浙一帶的生醉,可謂是生腌美食界的三大代表了。鮮活的海鮮(螃蟹、蝦、貝類等食材)清洗處理后,加入白酒、豉油、蔥姜蒜、魚露、辣椒等調(diào)料腌制而成(吃生腌需謹慎,量力而行,如有不適,及時就醫(yī))。
接下來壓軸出場的是今天全篇最具挑戰(zhàn)性涼菜——涼拌折耳根。這道菜是云貴川地區(qū)的特色,堪稱喜歡的人飯桌上必備,不喜歡的人嘗一口都要老命了!
雖然也是用辣椒、花椒油、醬油、醋、糖等涼拌食用,但主要還是靠其濃郁的“魚腥味”拿捏酸辣咸否與獨特腥味的平衡。怎么樣,是不是聽一聽都能get到它有多么特別?你吃過折耳根嗎,感覺如何呢?
篇幅所限,未能列舉完全
你還知道哪些特色涼菜?
你最喜歡哪道涼菜?
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綜合自:中國國家地理、知了xFUTURE、黃一刀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