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滿心歡喜地去海外旅行,卻被一塊冰冷生硬的告示牌迎頭澆上一盆冷水,心里那份期待和原本的好心情瞬間就沒了。
你可以試想一下,在首爾明洞的街頭你正興沖沖地找一家地道的餐館,可餐館門口一行漢字卻醒目地寫著“中國人禁止入內”,這不是什么夸張的故事,而是近幾年一些中國游客真真切切遇到的糟心事。
這些專門給中國人定的 “規(guī)則”,散落在世界的一些地方,它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為了方便溝通而做的特別提醒,還是從骨子里就沒掩飾過的一種歧視?
在一些旅游景點,針對中國游客的不友好舉措變得越來越明顯,令人感到心里不舒服,這些做法并不總是直接侮辱,而是通過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甚至有時連游客自己都難以明確說出這種感覺。
而這種被 “區(qū)別對待” 的心理感受,往往比直接的排斥更讓人反感。比如在韓國濟州島,一些景區(qū)里公然掛出了用中文寫的 “禁止隨地大小便” 牌子。
這類標語看起來是在提醒游客注意保持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但實際上它明擺著將中國游客與不文明行為等同起來,它不只是普通的提醒,更像是一種故意的羞辱,讓不少游客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公開指責了。
當看到這種標語時,很多人感到憤怒,決定改變行程,甚至發(fā)誓以后再也不來這樣的地方,他們覺得這種赤裸裸的排斥,已經是無法忍受的底線。
但是,這種情緒并不僅限于韓國,其他國家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比如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塔橋吸引著大量的中國游客,但在附近的商場里,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定卻專門針對中國游客。
不少商店里都能看到用中文寫的標牌,上面明晃晃地寫著 “不得講價” 或者 “店內禁止休息” 的標牌,這顯然是針對中國游客常見的購物習慣。
一位中國游客逛得腿發(fā)軟,想坐下歇腳,可一塊只用中文寫的 “禁止休息” 牌擋住了她,周圍外國游客隨意坐著沒人管,她卻因這中文牌沒法休息,明顯覺出被排斥,心里很不平衡。
在一些商店,甚至會用命令式的中文翻譯警示語,例如,有的店家將“Please do not jump the queue”翻譯成“不得隨意插隊”。
這種生硬的語氣顯得很不友好,甚至讓人覺得商家心里并不真心歡迎中國游客,雖然他們用中文導購熱情地迎接,但又用這種帶有居高臨下的語言提醒,顯得格外矛盾。
再看德國柏林的博物館島,那里的警示牌上,中文字體往往比德文、英文大出不少,上面寫著 “禁止觸摸展品” 和 “不要大聲喧嘩” 來告誡游客,這些規(guī)定本身沒錯誤,很多博物館都有這樣的內容。
但問題就出在中文的字體太大了,明眼人一看就覺得這牌子是專門針對中國游客的,這種設計讓人感覺它在傳遞一種意思:中國游客素質不行,所以才需要用這么醒目的中文來特別提醒。
大多數中國游客在國外都非常小心謹慎,他們遵守規(guī)矩,卻因為這樣不協(xié)調的標語感到委屈,相比之下,這種做法比直接的限制更讓人心里不舒服,仿佛是被不公正地貼上了標簽。
這種做法雖然看似是為了管理和提醒,但無形中卻加深了中國游客的負面情緒,甚至使得他們在旅行時產生自卑感。
大家都知道,旅游是放松和享受的過程,但當這些不友好的標語和規(guī)定出現(xiàn)時,旅行的愉悅感也會隨之消減。
中國游客在國外旅游,本來就該和其他游客一樣獲得平等與尊重,可這些明顯的差別對待,會讓他們心里不舒服,感覺自己被單獨區(qū)別對待。
這些中文牌子背后,反映的是一些管理者在“效率”和“尊重”之間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我們可以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理解,面對不斷涌入的中國游客,確實有極少數人因為不文明行為而給景區(qū)管理帶來麻煩。
這些不文明行為可能讓其他游客感到不悅,也讓景區(qū)的工作人員感到壓力,所以某些地方的管理者就想如何能最快、最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他們看來,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用中文發(fā)布提醒,警示游客們遵守規(guī)矩,用中文提醒既能快速傳達信息,又能減少溝通上的障礙。
這種想法出發(fā)點是好的,完全是為了提高管理效率,而問題在于這種做法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尊重。
為了省事,這些管理者直接把問題的焦點放在了中國游客身上,假設每一個中國游客都會有不文明行為,結果少數人的不良行為被放大,整個群體卻被統(tǒng)一貼上了“問題游客”的標簽。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一種偏見,不僅忽視了大部分文明游客的存在,也讓他們感覺到不公平,那些言行得體、遵守規(guī)則、努力維護國家形象的游客,理應獲得尊重,卻因為少數人的不良行為而受到無端的指責。
有位游客在網上發(fā)帖抱怨,說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話:“本來是高高興興來旅游的,想好好玩一場,結果走到哪兒都感覺自己像個不受歡迎的人,總覺得被人防著?!?/p>
這種不被尊重的感受讓很多原本期待愉快旅行的游客心情大打折扣,甚至影響了他們對整個旅行的回憶,原本應當是輕松愉快的旅程,結果變成了滿心委屈,這樣的旅行體驗無論如何都無法得到滿足。
如果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假設在北京故宮的門口,看到一塊巨大的英文牌子寫著“禁止吐痰”,或者在上海外灘看到用英文寫的“嚴禁插隊”,這些來自英國或美國的游客看到了會有什么感受?
他們肯定會覺得不太舒服,甚至會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這種警告語帶著一種指責和排斥的語氣,不但沒有友好提醒的效果,反而容易引發(fā)不滿。
這些國家的商家腦子里想的是中國游客的錢袋子,但手上的做法卻是在趕客,這本身就非常矛盾,他們一方面想盡辦法吸引中國人來消費,另一方面卻連最基本的、一視同仁的尊重都舍不得給。
這種短視的行為,最后一定會遭到市場的報復,現(xiàn)在網絡這么發(fā)達,一個游客不愉快的經歷,很快就能通過社交媒體傳遍網絡,形成非常糟糕的口碑。
那些帶有歧視性牌子的照片,足以讓成千上萬原本打算來旅游的人打消念頭。
“我寧愿多花點錢,去一個真正歡迎我的地方,也不想花錢買氣受。”
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中國游客的共識,大家開始用自己的選擇來投票,主動避開那些不友好的地方,轉而去那些能提供更好體驗的國家。
到頭來,那些想通過“高效管理”來賺錢的商家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不但沒能留住客人,反而把自己的名聲搞壞了。
當游客因為感覺不到尊重而不再光顧時,再多的中文服務和移動支付也挽回不了人心,這種做法,可以說是商業(yè)上最失敗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