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證法華,即圓滿徹證法華三昧。和慧文大師相比,慧思大師除了仍舊重視般若類經(jīng)典《大品般若經(jīng)》外,他還十分重視《法華經(jīng)》,并證得了法華三昧?;鬯即髱熤匾暋洞笃钒闳艚?jīng)》與慧文大師以《大智度論》為依,兩者理路一致,都是以般若為指歸,以空觀為原則。因此,兩位祖師都非常強調(diào)由禪定而引發(fā)般若智慧,然后由慧而窮究實相。實際上,實相和性空是一個意思,如《肇論·宗本義》云:“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钡?,般若性空之學雖然也說“性空幻有”,但還是比較偏向于強調(diào)萬物本質(zhì)的空性?!斗ㄈA經(jīng)》的實相說雖源于般若,卻并不停留在般若的性空上,而是注意到“世間相?!钡囊幻?,最后歸結于諸法實相?;鬯即髱熞暋洞笃钒闳艚?jīng)》為次第義,而視《法華經(jīng)》為圓頓義,對這兩部經(jīng)典作了高下品第的安排,其目的也就在于通過《法華經(jīng)》的開權顯實,以種種善巧方便達到對諸法實相的體悟。而這種對《法華經(jīng)》的特殊重視,在以后智者大師創(chuàng)立以該經(jīng)為中心的天臺止觀法門中起過決定性影響。
南岳尊者,慧思大師于15歲出家受具以后,一直在各地參方游學,其中就包括向慧文大師“咨受口訣”。從北齊天保五年(554)到陳光大二年六月(568),亦即大師40~54歲之間共十四年,主要止于光州大蘇山。從陳光大二年(568)到太建九年(577),即大師54~63歲之間共十年,往南止于南岳衡山,直至圓寂。這里不敢直接稱呼大師的名號,而以他最后的所居處所來尊稱之,這也是“為尊者諱”的古訓。在平時,我們見到長輩等,也要有基本的禮儀,不能沒大沒小的。既使是在同學之間,也要相互尊重,不能亂開玩笑。很多的不愉快,就是從不注意小節(jié)開始的,這一點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
止觀大禪師,綜觀慧思大師的一生,他非常注重苦行,嚴守戒律,定慧雙開,如《立誓愿文》云:“我從初發(fā)心,乃至得菩提,于其兩中間,為道學苦行。舍名聞利養(yǎng),舍一切眷屬,悉常在深山,懺悔障道罪。”道宣律祖《續(xù)高僧傳·慧思傳》中也云:“性樂苦節(jié),營僧為業(yè)。冬夏供養(yǎng),不憚勞苦。晝談義理,夜便思擇?!?/p>
所謂止觀,止是梵語奢摩他的意譯,觀是梵語毗缽舍那的意譯。在《摩訶止觀》卷三將止觀各立三義。
止之三義,即:(1)止息義,謂煩惱妄想寂然而停息;(2)停止義,謂緣心諦理,系念現(xiàn)前而停住不動;(3)對不止止義,謂無明與法性不二,然稱無明為不止,稱法性為止,故對無明之不止而明法性為止,這是就相待而論。
觀之三義,即:(1)貫穿義,謂利用智慧以穿滅煩惱;(2)觀達義,謂觀智通達以契會真如;(3)對不觀觀義,謂無明與法性不二,然稱無明為不觀,稱法性為觀,故對無明之不觀而稱法性為觀,這也是相待而論。
在上述相待止觀中:(1)止息義與貫穿義乃就實踐門上之斷德(斷煩惱德)而言;(2)停止義及觀達義乃就智德(斷煩惱后所生之智)而言;(3)對不止止義及對不觀觀義乃就性德(性中本具不二的智、斷之德)而言。可見,如果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后,斷煩惱,正證真如。蓋止伏妄念,譬如磨鏡。磨已,則鏡體離諸垢(是斷惑),能現(xiàn)萬像(是證理),這就是觀。
然而止觀不僅具有相待之義,尚具絕待之義。絕待止觀,又稱不思議止觀、一大事止觀。若真止真觀必為不二,非言說之道,非心識之境,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既然同是法性,有何止、觀之分?如《止觀輔行》卷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是則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凈,故止即觀。即超越對待之域,止觀皆不可得,為言亡慮絕之境界;然若有四悉檀之因緣,則可有種種之說法。在《小止觀》中,智者大師一開頭就說:“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結之正要;止則愛養(yǎng)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p>
在這里對于“止觀”二字的解釋雖然大多引用了智者大師的說法,但“挹流尋源,聞香討根”,慧思大師一生重視止觀實踐,其發(fā)軔導源之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這里以“止觀大禪師”而稱之。
由于傳文較長,因此采取大科和編年相結合的方式,先列大科如下:
甲一、正傳(分五)
乙一、在家苦學期(從開頭至“頂上隱起肉髻”)
乙二、出家學修期(從“年十五出家受具”至“毒即消散”)
乙三、光州教化期(從“五年至光州開岳寺”至小注的“始終十四年”)
乙四、南岳隱棲期(從“光州當陳齊邊境”至“夏四十九”)
乙五、卻述行宜(從“初在大蘇以法付顗師”至正傳末尾)
甲二、贊文
下面正式入文。
甲一、正傳
乙一、在家苦學期【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1歲】
三祖南岳尊者慧思,姓李氏,元魏南豫州武津人也。
慧思大師(515~577),俗姓李。元魏,即是北魏,這在以前已經(jīng)介紹過了。豫州,在漢武帝時就已設州,轄境最大時相當于現(xiàn)在江蘇、安徽的長江以西,安徽望江縣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區(qū),治所在懸瓠城(今河南省汝南縣)?;鬯即髱煶錾碛诨春右阅希史Q南豫州。武津,是南豫州下屬的一個縣,位于豫州的北面,即現(xiàn)在河南上蔡縣。它們的關系猶言“臺州市天臺縣”一樣。
(注:《南岳愿文》自敘云:“歲在乙未十一月十一日,于魏國南豫州武津縣生。”此當魏宣武延昌四年、梁武帝天監(jiān)十四年乙未歲也。)
《南岳愿文》,全稱《南岳思大禪師立誓愿文》,又稱《發(fā)愿文》、《立誓愿文》、《愿文》等。是慧思大師于陳·永定二年(558)四十四歲時在光州齊光寺造成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時所發(fā)的愿文,收于T46。本文內(nèi)容初述今生以來,處處弘宣般若所逢留難,因發(fā)大悲,造此金經(jīng)。次述二十七愿,其中前十愿,愿于彌勒下生時,在十方世界,以此經(jīng)及自身種種方便,護持般若,利濟眾生;其次十六愿,愿當成佛果;末一愿,愿今生因行。最后以頌的形式重宣誓愿之意趣。全篇文字雄勁,護法之念深厚,足令惰夫起振。
自敘,即自我敘說?;鬯即髱熢凇读⑹脑肝摹分性?jīng)說,他是在乙未歲十一月十一日出生的,亦即公元515年出生。這個時間相當于北魏宣武帝的延昌四年和南朝梁武帝的天監(jiān)十四年。
這是一個不安分的年代。502年,梁武帝蕭衍命蕭寶融下詔禪讓,南齊帝國只二十四年就告結束。梁武帝即位后,就雄心勃勃打算統(tǒng)一中國。于505年,命他的弟弟蕭宏統(tǒng)軍北伐,結果大敗而歸。九年后的514年,他決心奪取壽陽(安徽壽縣),壽陽是北魏帝國突入淮河南岸的一個軍事重鎮(zhèn)。蕭衍命在壽陽下游130公里處的浮山(安徽五河)附近,建立橫斷水壩。計劃水壩筑成后,淮河上游水位提高,壽陽即被淹沒。這個方法很好,但問題在于那個水壩,它必須能夠承受水庫的壓力。管理工程的官員提出警告說,淮河的河床都是泥沙,飄忽不定,水壩的基礎不可能穩(wěn)固。但蕭衍堅持己見,于是動員二十余萬人,從淮河南北兩岸分別興筑,向中間合攏。514年11月開工,515年4月完成。想不到剛剛完成,水庫的水才積蓄了一點點,水壩即行崩潰。幸虧春雪還沒有溶解,損失不大。
可是蕭衍不接受這個教訓,下令重建。從515年4月,到516年4月,第二次完成,長約四公里半。這是一個驚人的長度,既使是在今天,也可以算是世界上最長的水壩之一。
最初,北魏對這個水壩十分恐慌,準備出兵攻擊修筑水壩的工人。但宰相李平了解水性,認為水壩絕承受不住水庫的壓力,不必出兵,它會自然解決。所以北魏連壽陽的居民都沒有疏散,倒是蕭衍卻忙碌起來,在壽陽附近山頭安排災民收容所,準備壽陽陸沉時收容逃出來的災民。水壩完工后五個月,九月份來臨,淮河水位暴漲,水庫盈滿。于是天崩地裂般一聲巨響,遠在150公里以外都能聽見,水壩第二次崩潰。建在壩上的軍營和沿淮河下游兩岸的村落,總共十余萬人,為了蕭衍一個人的一意孤行,全被洪水卷走,葬身東海。梁武帝蕭衍自從北進政策屢次失敗之后,不敢再談統(tǒng)一,開始把注意力轉(zhuǎn)向國內(nèi)。
可見,從慧思大師一出生開始,就是處于動亂的戰(zhàn)爭狀態(tài),這也預示著大師的一生注定是要充滿坎坷的。
兒童時,夢梵僧勸令入道。
兒童時,大約也就六、七歲的時候,就夢到西域的僧人勸他舍世法而入佛道,即勸他出家。所謂夢,是指在睡眠時,心與心所法于所緣境而轉(zhuǎn),并在睡醒之后能夠憑著記憶為他人進行轉(zhuǎn)述的,稱之為夢。
據(jù)《彌蘭王問經(jīng)》記載,夢的原因有風病、縻汁病、痰病、神鬼之誘引、習慣、前兆等六種,其中僅前兆所夢為真,其它皆是虛妄?;鬯即髱熕鶋艏词菍儆谇罢?。
《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二將夢分為四類:1、四大不調(diào)之夢,夢見山崩、飛騰于虛空中,或為群賊、惡獸所追逐,系由身體不調(diào)和所引起的;2、先見之夢,夢見先前經(jīng)驗之事;3、天人夢,若有善知識天人,令人行善,則人得善夢。惡知識天人,令人行惡,則人得惡夢;4、想夢,人若前身有福德,則見善夢。若有罪惡,則見惡夢。于四者之中,前二是虛妄不實的,后二則為真實。在這里慧思大師所夢是屬于天人夢和想夢中的善夢。
《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七謂五緣見所夢事,1、由他引,謂由天仙、藥草及諸圣賢所引,故夢;2、由當有,謂將來會有吉或不吉的事情發(fā)生,先在夢中預見其相;3、由曾更,謂先見聞覺知是事,或曾串習種種事業(yè),今便夢見;4、由分別,謂若思惟、疑慮,即便夢見;5、由諸病,謂四大不調(diào)時所夢。在此,慧思大師所夢是屬于前二種,和我們一般平常打妄想時做夢是不一樣的。
因為在以后的傳記中,還會講到種種的夢境,在這里先大致介紹一下,以后臨文就能了然。在三界之中,夢僅發(fā)生于欲界,不見于色界、無色界。而于欲界中,凡夫、預流果等之圣者皆有夢,唯有佛無夢。于佛典中,有關記載夢的經(jīng)典極多,如佛陀托胎前,摩耶夫人夢菩薩騎白象入胎;佛陀入滅之前,摩耶夫人夢須彌山崩、四海水竭等。然而在一般的佛典當中,常以夢來比喻一切法本性是空,有而非有。如《金剛經(jīng)》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此外,藏傳佛教有一種依夢修持的法門,此即“夢觀成就法”,收在《明行道六成就法》之中。然而我們一般人還是在清醒的時候先好好修吧,然后再談其余。元朝的雪巖祖欽禪師問高峰原妙禪師:“日間浩浩做得主么?”次問:“夜夢時做得主么?”三問:“正睡著無夢時,主人公在什么處?”試想:你在日間頭腦清醒的時候,尚且把定不住自己的心性,又如何談得上第二、第三部的功夫。所以,與其好高騖遠錯了路頭,不如腳踏實地地從第一問入手。然后一步步深入理會,為時未晚。當然,如果有人對于第三問能夠直下承當,了悟無疑,那么他對于白日間和夜夢中自然便更有把握了。因此對大根大智的過量人來說,是不必拘于格列的。因此大家也好好衡量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屬于哪種根性,然后依之而行。如果一下子還不能確定自己的根性,那么就從基本做起吧。
或見朋類讀《法華經(jīng)》,樂法情深。得借本,于空冢獨觀。無人教授,日夜悲泣。
朋類,即同類,這里是指朋友。他看見有人讀《法華經(jīng)》,非常歡喜,好樂佛法的那種心情十分深切。于是向別人借了《法華經(jīng)》的本子,在空冢獨自觀看。
空冢,就是荒廢凄涼的墳場。沒有人給他講解傳授,他就整日整夜地悲痛哭泣。
聯(lián)系上下文,從這幾句話中可以得到以下幾點信息:1、時局不靖,處于兵慌馬亂之際,因此在“兒童時”可能他的父母親就已經(jīng)去世了,所以慧思大師才會獨自寄居于空冢、古城之間;2、慧思大師一開始是不認識字的,后來通過虔誠頂禮《法華經(jīng)》等,才認識文字并解其義理。后來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638~713)也是不識字的,但同樣也徹悟了佛法,這正好說明了“諸佛解脫,非關文字”的道理。然而慧思大師要比慧能大師早出生120多年,而且兩者又有非常明顯的區(qū)別,那就是:慧思大師開悟以后就能認識文字,并運用文字來弘揚佛法。因此以后的天臺宗一直是遵循“無離文字而說解脫”的,行于中道,并沒有走向極端。而慧能大師開悟以后還是不認識字(至少其示現(xiàn)是如此),并且直接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等,弄得以后的出家人也不認識字,“南無阿彌陀佛”被解釋為“南方?jīng)]有阿彌陀佛”,這就走向極端了,兩宗的區(qū)別由此也可見一般;3、慧思大師的善根非常深厚,所以他一看到別人讀《法華經(jīng)》就“樂法情深”,看不懂就“日夜悲泣”。由此可見,天臺宗的祖師實在不是普通人,都是靈山會上之人,是為如來所使,來行如來之事??!
慧思大師因為無人教授,看不懂經(jīng)文,就對經(jīng)“日夜悲泣”,這表示了對法的至誠恭敬之心,對法的堅定追求之心,也是一種深刻的懺悔之心!試問:我們?yōu)槭裁炊鄲灒繛闆]錢、為不能下山、為不能上網(wǎng)、為要上殿上課而苦悶,卻從來沒有為“法”而苦悶!再問:我們?yōu)槭裁炊奁??小時候為得不到玩具而哭泣,為偶爾摔倒了而哭泣,大了為工作不順心而哭泣,為考試考不好而哭泣,為天氣的變化而哭泣,卻從來沒有為“法”而哭泣!而慧思大師恰好相反,他是為法而苦悶、而哭泣,那一念強大的懺悔、追求之心能夠使你所有的妄想頓時消除!所以,慧思大師成功了,而我們還在沉淪當中。
學祖師傳記就是要從這些地方著眼!學其所行,而不是僅僅了解其生平經(jīng)過。那些生平是死的,今天祖師做了什么,明天祖師又做了什么,這些雖然不能說完全沒用,但至少不是主要的。我們所要學習的是祖師有血有肉的一面,以此來對比自己、反省自己、不斷地提高自己,這才是學習祖師傳記的真正內(nèi)涵精神。
復以冢非人居,乃移托古城,鑿穴棲身。晝則乞食,夜不事寢。對經(jīng)流淚,頂禮不休。
又因為荒冢并不適合人居住,于是遷徙托身于古城。所謂古城實際上就是因戰(zhàn)亂而荒廢的舊城,他在那里挖了一個洞穴居住。白天就去討飯,晚上也不睡覺,而是對著《法華經(jīng)》一邊流淚,一邊不停地頂禮磕頭。
要知道,對經(jīng)文義理不了解,那一定是自己的業(yè)障!這是果,其因就是以前對法寶不恭敬,現(xiàn)在才會不懂。因此,信佛之人要深信因果。如果法師在講經(jīng)時,我在睡覺,或者漫不經(jīng)心、嗤之以鼻,此類情況都會導致你以后有法不聞,有眼不見。這個時候就要至誠懺悔,重新對法生起恭敬之心。所以說經(jīng)文看不懂,就去拜經(jīng),其意義在此。
經(jīng)是從心性中所流露,而不是從注解中得來。如果現(xiàn)在的人不懂經(jīng)文,就會去亂查一通大辭典之類,這是書越多而離法越遠?!独銍澜?jīng)》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蹦切┫嗨频乃^理解,根本就是無明。而慧思大師卻不是這樣,他是“對經(jīng)流淚,頂禮不休”,其結果就是業(yè)障的消除,心性開發(fā),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厲行的。
久雨濕蒸,舉身浮腫。忍心向經(jīng),忽而消滅。
有一段時間長期下雨,雨氣蒸騰,風濕入體,全身都浮腫了。但慧思大師沒有休息,而是忍住疼痛,繼續(xù)對著《法華經(jīng)》頂禮不休,于是所得的疾病忽然之間就全部消滅了。這就是不惜生命,以命自歸!而我們常常會因為身體上的一點點痛苦就停止修行,為自己找種種理由不去上課上殿,不再念佛誦經(jīng),這就是凡夫和祖師之間的差別所在!
莎士比亞曾說:“悲劇使人升華?!爆F(xiàn)在社會上也講究“磨難教育”,想方設法讓長在溫室中的一代重新體驗祖輩的艱辛,希望能夠達到“懦夫立,頑夫廉”的目的。我們是否也來點這樣的教育?不然我們又如何去體會祖師的那種艱辛呢?又如何能對祖師生起感恩之情呢?
又夢普賢乘白象王,摩頂而去。昔未識文,今自然解。所摩頂上,隱起肉髻。
普賢,梵語邲輸跋陀,又譯作遍吉。所謂“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圣稱賢”,是具足無量行愿、普現(xiàn)于一切佛剎的大菩薩。在娑婆世界,他和文殊菩薩并為佛陀的兩大脅侍,普賢象征理、行、定三德,文殊象征智、證、慧三德,即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賢則重在一切三昧。曾在過去無量劫中,勤修六度萬行,以十大愿王而成就眾生。
在《法華經(jīng)·普賢菩薩勸發(fā)品》中,普賢菩薩曾發(fā)心守護后世持誦此經(jīng)的人,如云:“世尊,于后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jīng)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又云:“是人若坐,思維此經(jīng),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xiàn)其人前。其人若于法華經(jīng),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庇纱丝梢?,慧思大師通過頂禮《法華經(jīng)》,感得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為之摩頂,并且以前不認識的經(jīng)文自然而然就能明白通達,這是完全有經(jīng)典可據(jù)的,毋庸置疑。
通過讀誦《法華經(jīng)》,并依之而修行,能夠見到普賢菩薩現(xiàn)身,這在慧思大師的弟子僧照禪師處也有應驗。根據(jù)《佛祖統(tǒng)紀》記載,僧照禪師“后以南岳命行法華三昧,用銷宿障。妙行將圓,睹普賢大士乘白象王,放光證明。又感觀音為其說法,于是頓悟玄旨,辯才無礙?!币郧暗淖鎺熀孟蠛苋菀组_悟,就是因為他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之故。相當于我們的散心誦經(jīng)聽講而言,不要說菩薩不會來摩頂,連魔王波旬也不會來找你!因為你對他沒有危險,他來找你干啥!大家思之。
所謂六牙白象,如《摩訶止觀》卷二云:“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稱之為白?!?/p>
慧思大師被普賢菩薩摩頂之后,頭頂上就隱隱隆起了一塊肉髻。肉髻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謂頂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無見頂相?!秲?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一云:“得無見頂相,何以故?為菩薩時,于無量世,頭頂禮拜,一切圣賢,師長父母,尊重贊嘆,恭敬供養(yǎng),是故獲得無見頂相。”慧思大師對《法華經(jīng)》至誠恭敬,故感此相,可謂因果相符。
天臺宗第十六祖寶云義通大師(927~988)亦有此相,如傳記云:“生而異相,頂有肉髻,眉長五、六寸?!保ㄒ乙辉诩铱鄬W期竟)
未完待續(xù)
圖文 | 玉泉寺數(shù)據(jù)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