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戰(zhàn)令”來得太晚
8月12日凌晨前的最后幾個小時,美國白宮的燈依舊亮著。距離中美第一輪關稅“休戰(zhàn)期”到期只剩下不到三小時,特朗普終于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出了一條簡短的消息——美國將延長對中國24%關稅的暫停執(zhí)行期,再延長90天。
看上去,這只是一個程序性的決定。但如果回到一個月前,人們會發(fā)現,這90天的延長來得并不容易。早在7月底,中美在斯德哥爾摩結束談判時,中方就已經表態(tài)會延續(xù)休戰(zhàn)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第一時間把結果匯報給特朗普??稍谶@之后,特朗普并沒有立即拍板,而是沉默了整整半個月。
這段時間里,他似乎刻意在釋放“強硬信號”:點名批評中國進口俄羅斯石油、威脅增加新的關稅,甚至對英特爾的華裔高管施壓,逼其辭職,理由是“與中國企業(yè)走得太近”。外界以為他要強硬到底,結果在最后一刻,他還是簽了字。原因很簡單——美國經濟真的扛不住了。
美國經濟“暗流涌動”
在特朗普簽字的前一周,美國勞工部公布的7月非農就業(yè)數據讓華爾街一片嘩然:新增崗位只有7.3萬個,不僅低于10萬—11萬的市場預期,還創(chuàng)下多年新低。而且5月和6月的就業(yè)數據被大幅下調,總共減少了25.8萬個崗位,這意味著之前的增長早就被高估了。
失業(yè)率也從4.1%上升到4.3%,這是三年來的最高點。制造業(yè)就業(yè)減少1.1萬人,零售和批發(fā)行業(yè)同樣萎縮。更糟的是,這些失去的崗位大多集中在與對外貿易相關的行業(yè)——關稅讓進口成本飆升,零售商和制造商不得不削減庫存和員工規(guī)模,消費者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減少支出,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這種局面下,美國的物價還在上漲。短期看,關稅讓美國財政的稅收增加了,但這種“多收的關稅”并不是從中國進口商掏出來的,而是美國自己的企業(yè)和消費者在買單。經濟學家擔心,這種就業(yè)下滑、生產放緩、物價上漲的組合,會成為最危險的經濟病癥——滯脹。
特朗普當然不想在大選前看到這種局面失控。為了給經濟喘口氣,他必須延續(xù)與中國的“休戰(zhàn)”,否則第二輪關稅開打,進口成本和通脹可能會在幾個月內失去控制。
不甘心的“退一步”
特朗普的算盤很清楚——延長休戰(zhàn)期,不等于徹底放下手里的“關稅大棒”。他希望拖一拖,讓其他能提振經濟的措施先見效,比如“大而美”法案帶來的投資刺激、制造業(yè)回流、外國資本進入美國、美聯儲降息,以及AI等新技術的生產力紅利。只要這些因素的正面效應能趕在關稅負面效應全面爆發(fā)前出現,他就還有機會在選民面前塑造“經濟拯救者”的形象。
然而,經濟不是按政客的意愿運轉的。制造業(yè)回流并沒有達到預期速度,美聯儲降息的空間有限,投資者對長期政策不確定性仍然擔憂。即便是AI帶來的紅利,也需要幾年時間才能真正滲透到經濟的各個角落。
所以,當休戰(zhàn)期延長90天時,特朗普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知道這是必要的,能暫時穩(wěn)住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信心;另一方面,他也清楚,這相當于承認第一階段的關稅戰(zhàn)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讓美國經濟自己先中招。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像英國脫歐那樣的政策,在短期內可能看不出傷害,但幾年之后回頭看,代價往往是沉重的。中美關稅戰(zhàn)也是如此——它不會讓經濟立刻崩塌,但會在緩慢的消耗中改變產業(yè)鏈的結構和競爭格局。
對于特朗普來說,這90天只是一次短暫的喘息。等到11月10日這個新的期限到來,他又將面臨同樣的抉擇:是繼續(xù)延長,還是讓關稅戰(zhàn)再度升溫。可以肯定的是,不論他做出什么選擇,經濟數據都不會說謊——關稅的代價,最終都要有人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