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當代通俗歷史讀物,甚至一些相對正規(guī)的歷史著作中,都將岳鐘琪稱作“清代唯一擁有大將軍正式名號的漢人”,然而,這并不是事實,
“大將軍”在先秦只是尊稱,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衛(wèi)青出定襄(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西漢定襄縣,不是如今山西忻州境內(nèi)的漢獻帝時定襄縣)擊匈奴大捷,漢武帝封衛(wèi)青大司馬、長平侯,建號大將軍,此后“大將軍”成為“中朝官”最高職銜,作為皇帝心腹制衡三公,并自西漢后期起逐漸演變?yōu)榻y(tǒng)攬軍政最高權(quán)力的權(quán)臣,位在三公之上。正因為大將軍權(quán)力過于膨脹,三國起這一頭銜的“含金量”被皇帝刻意稀釋,從一個變?yōu)樵S多,并加銜在征、鎮(zhèn)、安、平乃至雜號將軍稱謂中,如“鎮(zhèn)西將軍”資深者授予“鎮(zhèn)西大將軍”,其位望、權(quán)限也自然而然降為僅比不帶“大”字的同名號將軍略高的“普通將領(lǐng)”。
清代的“大將軍”則是類似于唐宋兩朝“元帥”、“大元帥”的臨時性職務(wù),授予重大軍事行動中指揮一個大方向乃至整場軍事行動的重臣,并賜予榮譽兵器等象征授權(quán)的器物,任務(wù)完成回朝復(fù)命時須繳還大將軍名號和榮譽兵器。和前代不同的是,清朝的“大將軍”自雍正年間起就不再使用新的名號,而是根據(jù)任務(wù)性質(zhì)從已使用過的舊“大將軍”名號中挑選一個“循環(huán)使用”,甚至授予的榮譽兵器也盡量選擇前代同名號大將軍曾經(jīng)使用過的同一件(值得一提的是,談及這一習(xí)慣時每每被提及的“遏必隆刀”,四位使用者遏必隆、訥親(遏必隆孫)、傅恒、塞尚阿雖都曾作為主帥領(lǐng)兵出戰(zhàn),但都沒有被授予過大將軍名號)。
正因如此,清代雖然沿襲了三國以來“多大將軍”、“加稱謂大將軍”傳統(tǒng),但使用過的大將軍名號并不多。
自清太宗崇德三年(1638年)入關(guān)攻明,授予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岳讬奉命大將軍、揚威大將軍各當一面起,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征噶爾丹策零,授平郡王福彭定邊大將軍止,清朝共設(shè)立過24個大將軍名號(奉命、揚威、靖遠、定國、平南、定西、征南、平西、定遠、征西、宣威、定南靖寇、寧南靖寇、寧海、安遠靖寇、鎮(zhèn)海、定遠平寇、撫遠、奮武、安北、平北、靖邊、寧遠、定邊),另有??蛋睬∥迨吣辏?792年)征廓爾喀時被特授沒有前綴的“大將軍”稱謂,因他身份特殊(非皇族中自三藩之亂后唯一生封親王者),這個“大將軍”是否算入清代“大將軍”虛列一直有爭議。
除福康安外,清代大將軍有奉命大將軍五人次(崇德三年多爾袞、崇德七年阿巴泰、順治元年多爾袞、康熙十三年杰書、咸豐三年綿愉),揚威大將軍三人次(崇德三年岳讬、順治三年多鐸、康熙十三年喇布),靖遠大將軍二人次(順治元年阿濟格、順治三年豪格),定南大將軍一人次(順治元年多鐸),平南大將軍三人次(順治二年勒克德渾、順治三年孔有德、康熙十四年尚之孝),定西大將軍四人次(順治二年何洛會、順治六年尼堪、順治六年博洛、康熙十三年洞鄂),征南大將軍三人次(順治三年博洛、順治五年譚泰、康熙十九年賴塔),平西大將軍三人次(順治五年屯齊、順治五年阿濟格、順治十四年吳三桂),定遠大將軍四人次(順治五年濟爾哈朗、順治九年尼堪、順治十年屯齊、順治十一年濟度),征西大將軍二人次(順治六年滿達海、順治六年瓦克達),宣威大將軍一人次(順治十年岳樂),定南靖寇大將軍一人次(順治十年陳泰),寧南靖寇大將軍三人次(順治十二年阿爾津、順治十四年羅托、康熙十三年勒爾錦),寧海大將軍一人次(順治十二年伊爾德),安遠靖寇大將軍三人次(順治十五年多尼、康熙十三年尚善、康熙十七年察尼),鎮(zhèn)海大將軍一人次(順治十七年劉之源),定遠平寇大將軍六人次(康熙十三年岳樂、康熙十三年彰泰、康熙十四年鄂扎、康熙十五年圖海、康熙二十九年福全、康熙三十四年費揚古),撫遠大將軍五人次(康熙五十七年胤禵、康熙六十一年延信、雍正三年年羹堯、雍正九年馬爾賽、雍正九年崇安),奮武大將軍一人次(康熙十七年尚之信),安北大將軍一人次(康熙二十九年常寧),平北大將軍一人次(康熙三十五年馬斯喀)、靖邊大將軍二人次(雍正七年傅爾丹、雍正九年錫保),寧遠大將軍二人次(雍正七年岳鐘琪、雍正十年查郎阿),定邊大將軍二人次(雍正十一年福彭、雍正十三年慶復(fù)),共六十人次(加上大將軍??蛋矠榱蝗舜危S捎谄渲杏辛嗽鴥纱潍@得大將軍名號(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尼堪、博洛、岳樂,其中僅多爾袞曾先后兩次獲得“奉命大將軍”同一大將軍名號,多爾袞同母兄弟三人都先后兩次成為大將軍也是異數(shù)),因此當上大將軍的清朝軍政人物共計五十四人(算上??蛋矂t為五十五人)。
大將軍名號中方向性較為模糊的使用次數(shù)更多,反之則較少,因為如“撫遠”之類的名號不論出征何方都可以用,而“征南”、“征西”之類則用途狹窄。使用次數(shù)最多的定遠平寇大將軍用過六次之多,最少的只有一次。
獲得大將軍稱號時官爵為親王、郡王、王世子、貝勒、、貝子、公等超品者多達四十四人次,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品級最低者為雍正十年時任署理陜西總督的查朗阿(因為是署理所以不加尚書和都御史銜,品級只有正二品),也就是說,六十人次的清代大將軍中,獲職時低于一品的僅一人次,可見大將軍在清代名位俱重。
大將軍是臨時性職務(wù),事竣即繳還頭銜,持續(xù)保留大將軍稱號時間最長的為胤禵(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六十一年,達四年之久),性質(zhì)十分特殊,而他久握大將軍名號也構(gòu)成齊遭同母兄雍正猜忌的一大原因之一,蓋大將軍重兵在握、能調(diào)動戰(zhàn)區(qū)軍政資源,且天高皇帝遠,由不得皇帝不提心吊膽。
也正因如此,乾隆朝以后鮮少再賦予出征主帥大將軍名號,取而代之的是切割較為細碎且無權(quán)號令戰(zhàn)區(qū)督撫藩臬的欽差大臣、經(jīng)略等臨時職位,這些職位獲得者的官爵也相對較低(至有以總兵任欽差大臣者)。
清朝最后一位大將軍是咸豐三年五月十八日(1855年6月24日)為抵御逼近北京的太平天國掃北軍林鳳祥、李來芳、吉文元部設(shè)立“京城巡防處”時任命的,作為防御太平軍進犯北京的總司令部,巡防處設(shè)大將軍一名為主帥,由咸豐皇帝的五叔惠親王綿愉(當時直系皇親中輩分最高且尊者)。
因為地位重要到近乎危險的地步,因此清代大將軍的確以八旗人士居多,但漢人也并非僅岳鐘琪一人:剔除習(xí)慣上被視作“旗人”的漢軍旗人,清代漢人大將軍尚有孔有德、吳三桂、尚之孝、尚之信四人,尚氏兄弟屬于平南藩,三藩之亂平定后余部被編入漢軍上三旗,但二人出任大將軍時仍是平南藩編制,因此他們都是以漢人而非旗人身份出任大將軍的。如此則清代漢人出任大將軍者共有孔有德、吳三桂、尚之孝、尚之信、岳鐘琪,共五人次五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