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里只有游戲,說什么都當(dāng)耳旁風(fēng)!”
“他們越罵,我越想玩 —— 反正沒人懂我!”
總有家長問:孩子沉迷游戲,到底該怎么掰過來?其實很多時候,游戲像個 “漩渦”,家長的焦慮、孩子的叛逆,全家人的情緒都在里面打轉(zhuǎn),誰也停不下來。
今天換個角度,用 “循環(huán)提問” 的方式,看看這個漩渦是怎么被全家一起 “攪” 起來的 —— 或許停下來的辦法,就藏在這些問題里。
問爸媽:你越攔,他越想玩?這可能是你們一起 “練” 出來的
當(dāng)孩子窩在房間打游戲,你第一反應(yīng)是不是 “火冒三丈”?
“又玩!作業(yè)寫了嗎?眼睛要不要了?”
然后沖進(jìn)房間收手機、拔電源,或者站在門口念 “緊箍咒”——“你上次月考掉了 15 名,還不長記性?”
但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怪圈:你越急著阻止,他越會找各種辦法 “補玩”?
有位媽媽說:“我把手機藏起來,他翻箱倒柜找出來;我設(shè)了密碼,他熬夜破解;后來干脆用零花錢買了個二手手機,藏在書包里玩。”
再想想:孩子有沒有哪次主動放下手機?那天你做了什么?
一個爸爸突然想起:“上周我沒催他,自己在客廳看球賽,他玩著玩著就湊過來看,后來我們聊到 11 點,他沒提玩手機的事?!?/p>
其實游戲就像彈簧 —— 你壓得越狠,反彈得越兇。不如試試問自己:
如果今天不說 “不許玩”,換一句 “你這游戲看起來挺復(fù)雜,教教我?”,他會是什么反應(yīng)?
問孩子:爸媽越嘮叨,你越想 “對著干”?這里面藏著你的小別扭
如果爸媽站在門口嘆氣:“天天玩游戲,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你心里是不是會冒火:“要你管!我玩游戲怎么了?”
然后故意把游戲聲音調(diào)大,或者鎖上門假裝沒聽見 ——“反正說什么他們都不信?!?/p>
但你有沒有注意:當(dāng)你 “故意作對” 時,爸媽的表情會變嗎?這對你接下來的動作有影響嗎?
一個初二學(xué)生說:“我媽一開始會吼,后來就坐在沙發(fā)上哭??吹剿蓿移鋵嵱悬c慌,但拉不下臉,只能繼續(xù)玩,心里卻堵得慌。”
換個角度想:如果爸媽某天突然說 “你自己安排時間,別耽誤上課就行”,你真的會玩到天昏地暗嗎?
有個孩子笑了:“可能不會。他們越信我,我反而不好意思太過分。但他們總說‘你肯定控制不住’,我就偏想試試?!?/p>
問全家:你們的互動,是不是在給游戲 “騰地方”?
假設(shè)家里有個攝像頭,會拍到這樣的畫面嗎?
孩子放學(xué)回家摸手機→爸媽皺眉→孩子鎖門→爸媽嘆氣 “沒救了”→孩子想 “果然沒人懂我”……
其實你們在共同 “養(yǎng)” 這個習(xí)慣:爸媽用 “嘮叨” 把孩子推遠(yuǎn),孩子用 “游戲” 把爸媽擋在門外,最后游戲成了唯一的 “中間物”。
但漩渦也能轉(zhuǎn)向。比如:
孩子說:“今天隊友約了賽,我玩一小時就寫作業(yè)?!?br/>爸媽說:“行,定個鬧鐘。對了,晚上做你愛吃的糖醋排骨?!?br/>孩子玩夠了出來吃飯,爸媽隨口問:“剛才贏了嗎?看你挺開心的?!?/p>
這種時候,游戲還會是 “敵人” 嗎?
很多家庭沒發(fā)現(xiàn):你們不是在和游戲較勁,是在和 “彼此的倔脾氣” 較勁。當(dāng)爸媽少說一句 “必須聽我的”,孩子多說一句 “我有分寸”,游戲可能就只是個普通的愛好而已。
最后:
循環(huán)提問的核心不是 “解決游戲問題”,而是讓全家看見:孩子的沉迷不是孤立行為,而是家庭互動的 “副產(chǎn)品”。當(dāng)父母意識到 “我的焦慮在推他”,孩子意識到 “我的叛逆在逼他”,循環(huán)就有了松動的可能 —— 畢竟,能打破循環(huán)的,從來不是 “誰贏了誰”,而是 “我們一起換條路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