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大滿貫的資格賽剛開打,場外的聲音就比場內的分數(shù)更熱鬧,因為新球的出現(xiàn)直接成了焦點,梁靖崑和林詩棟的球路被認為受到限制,香港名將朱成竹和前國乒削球手汪洋的賽后發(fā)言更是把這種“不適應放大了出來,讓大家直呼這屆比賽的走向怕是要變味了。
先說朱成竹,這位和國乒關系不錯的香港名將第一輪就0比3輸給了埃切·哈拉克,賽后她很坦誠,直言新球不利于旋轉和反手,這話聽起來很中肯也很扎心,因為她自己身體狀態(tài)不佳,加上新球突然“很跳,前兩局完全找不到手感,直到第三局才慢慢適應,但最后還是13比11惜敗,球迷看得也明白,這不是單純的狀態(tài)問題,而是新環(huán)境和新材料同時壓了上來。
汪洋的情況也差不多,這位削球老將同樣止步首輪,他說對手頻頻搓球控制讓他很難受,前兩局都是9比11和10比12惜敗,心態(tài)一下子亂了,結果關鍵分把握不住,后面就更難追了,聽他復盤其實能感受到削球手的無奈,新球更重,旋轉更弱,來回相持變多,原來能靠前三板解決的回合,現(xiàn)在必須拖到對拉才能拿分,這對削球是巨大打擊。
問題來了,這樣的球性能對誰有利,對誰又是災難呢,答案呼之欲出,孫穎莎這種正手優(yōu)勢明顯的選手自然能占便宜,而像梁靖崑這種靠旋轉吃飯的打法,還有林詩棟這種反手突擊強的年輕人,顯然要吃虧。
回想一下梁靖崑的風格,他的標志性就是強烈的旋轉和扎實的前三板,結果新球一改,旋轉打不出原來的殺傷力,就像武器被削了半截鋒芒,他得分手段直接被壓縮,這種落差誰頂?shù)米 ?/p>
林詩棟的問題也一樣,反手快、反手狠本來是他最大的武器,但新球既然更重也更不飄,回合節(jié)奏被拖長,反手優(yōu)勢自然被稀釋,尤其面對歐洲選手那種力量型對抗,他可能很難打出原來的壓制感。
而對手呢,張本智和、F·勒布倫、莫雷加德這些人,本來就以力量和速度見長,他們的打法受新球影響沒那么大,甚至可能因為旋轉減弱而更容易放開手腳,這一下子就讓中歐對抗的天平微微傾斜。
球迷們其實最怕的不是輸一場球,而是這種規(guī)則層面的調整直接牽動打法體系,想想看,削球打法這些年已經越來越少見了,現(xiàn)在再來個“新球削弱旋轉,等于是在變相逼退更多選手,難怪汪洋會說削球越來越弱,回合越來越累,這話聽著無奈,但確實是真相。
當然,換個角度講,新球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誰能適應誰就能笑到最后,可公平不等于沒有偏向,打法不同,吃虧和受益的程度是不一樣的,這點不用避諱。
所以說,這屆瑞典大滿貫的潛臺詞其實已經寫好了,正手強硬、節(jié)奏快的選手會更舒服,旋轉見長、反手突擊依賴度高的人要小心調整,梁靖崑和林詩棟如果不能盡快找到適應辦法,可能真會被歐洲選手狙擊。
說到底,新球是大勢所趨,國際乒聯(lián)不斷改球的邏輯就是想增加觀賞性,讓對抗更激烈,但從球員角度看,這種頻繁變化確實容易打亂節(jié)奏,也讓一些依賴技術細節(jié)的打法逐漸邊緣化,這就是競技體育殘酷的一面。
最后一句總結,孫穎莎這樣的正手大殺器或許會成為最大贏家,而梁靖崑和林詩棟必須立刻找到解法,否則瑞典大滿貫對他們來說可能不是機會而是考驗,球迷們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既期待他們的調整,也要做好心理準備,畢竟賽場從來不缺冷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