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人之為人”的奧本海默時刻——“數(shù)字時代的人論文庫”新書分享會在上海書展現(xiàn)場舉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洪亮攜其主編的“數(shù)字時代的人論文庫·漢譯系列”第一輯五卷亮相活動現(xiàn)場,與讀者分享了文庫從策劃立意到出版設計背后的故事,他分享的主線是“奧本海默時刻”(Oppenheimer moment)對于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三個層次上的意義。
2023年電影《奧本海默》問世后,該片導演諾蘭(Christopher Nolan)在多次訪談中提及,不少人工智能領域的開發(fā)者認為,當下人類在類比的意義上面對著一個新的“奧本海默時刻”:如同曼哈頓計劃總執(zhí)行官奧本海默為世界帶來具有毀滅性力量的原子彈,人工智能領域的晚近突破正在對我們的生活世界產(chǎn)生結局難料的深遠影響,人類再次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刻。對于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而言,“奧本海默時刻”意味著什么?洪亮教授提出這個問題,闡述了“奧本海默時刻”所蘊含的三個不同的意義層次,并以此為主線,介紹了“數(shù)字時代的人論文庫”在核心立意以及價值關切上的基本構思。
新書分享會現(xiàn)場。
對于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而言,“奧本海默時刻”的第一個意義層次涉及方法論的抉擇。面對技術領域熱點新詞的層出不窮,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是要在技術話語下游端承接客場議題?還是要基于自身的學科傳統(tǒng)和問題傳統(tǒng),在對等高度上提出主場議題?“數(shù)字時代的人論文庫”的策劃立意選擇了后一條路徑,以人論(Anthropology)為主要突破口。
“奧本海默時刻”的第二個意義層次涉及對人論聚焦點的選擇。在當下這個廣泛應用二進制計算機語言復制、存儲、傳輸、生成信息的數(shù)字時代,出現(xiàn)了人類增強、人類多余以及人類滅絕這三種沖突性的未來愿景彼此并存的局面。數(shù)字時代,何以為人?在這個問題上,似乎已經(jīng)不存在任何明確的答案;與此同時,科學主義與進化論的諸多變體主導了我們對人的理解,如果把現(xiàn)代生物學意義上的“(智)人”(human being)和植根于人類多樣價值傳統(tǒng)的“人之為人”(being human)視為天平的兩端,顯然天平已經(jīng)向前者嚴重傾斜。在洪亮教授看來,數(shù)字時代的人論應當主要聚焦后者,呈現(xiàn)“人之為人”的復雜內(nèi)涵和價值關切,探索能夠衡量人性(humanity)的真正標準,重建天平兩端的平衡,這是例如哲學的九個二級學科可以共同發(fā)力之處。
新書分享會現(xiàn)場。
“奧本海默時刻”的第三個意義層次涉及選擇構建何種面向未來世代的道德承諾,這一選擇的兩個基本前提分別是17世紀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體系以及古典契約論關于自然與自由的道德承諾,20世紀聯(lián)合國的成立以及《世界人權宣言》關于平等的道德承諾,兩者是文庫立意的歷史縱深所在。
洪亮教授認為,從“奧本海默時刻”的這三個意義層次來看,文庫漢譯系列第一輯五卷的出版邁出了漫漫征途的第一步:《超人類主義》和《“更好”有多好》展現(xiàn)了兩種彼此沖突的未來愿景:超人類主義的增強愿景以及對增強愿景的批判;《腦》和《韌性賽博格》聚焦于兩個關鍵器官,突出人與生活世界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人類生存的脆弱性與柔韌性;《人類世的宇宙論》則論述了能為一個共享大地奠基的宇宙論模式。
最后,洪亮教授向廣大讀者預告了漢譯系列第二輯和原創(chuàng)系列第一輯第一卷的出版計劃,希冀“數(shù)字時代的人論文庫”能夠為中國的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探討“人之為人”提供一個開放的研究出版平臺。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黃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