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fā)現(xiàn)有時候,孩子的成績下滑就像感冒一樣,前一天還活蹦亂跳,第二天就開始打噴嚏。
家長一著急,就怪天怪地怪手機,最后總結(jié)出一個天機——孩子變懶了。
說實話,這話沒錯,但也太省事了。
畢竟,懶惰不是忽然冒出來的妖怪,它更像是廚房角落的霉菌,潮濕、溫暖、無人打掃的時候,它就悄無聲息地占滿一面墻。
小學的時候,知識點就像白粥加咸菜,吃得再隨意也不容易噎著。
初中不一樣,菜上多了,刀叉換了,調(diào)料重了,不認真嚼就容易卡嗓子。
我確實見過那種小學光芒萬丈、初中就掉進谷底的孩子,他們沒變笨,只是腦子被一層層“明天再學”的灰蒙給蓋住了。
第一、惰性是“高智商的絆馬索”
聰明孩子的懶惰,比笨孩子的懶惰更可惜,因為他們自己都不太意識到問題嚴重。就像馬拉松選手穿著拖鞋上賽道,一開始還能笑著跟人打招呼,跑到一半腳底全是泡。
懶惰最擅長的,就是用一種看似舒適的姿態(tài),把人拖進泥潭。它不會喊“快放棄”,它只會輕聲說:“先休息一下嘛?!?/p>
聰明孩子就容易上套,因為他們小學的時候靠天賦吃飯,沒體驗過被知識追著跑的恐懼。結(jié)果初中一堆公式、定義、實驗報告撲面而來,他們反應慢半拍,等想加速時,腿已經(jīng)被惰性綁得死死的。
建議:家長別一味夸孩子聰明,這就像給正在偷懶的員工發(fā)獎金,會加速他們的“職業(yè)倦怠”。
要讓孩子意識到勤奮才是“續(xù)命卡”,天賦只是“首充禮包”。
第二、父母的“好心”是孩子的溫床
有些家長的關(guān)愛是全包式的,從書包收拾到試卷整理,從作業(yè)檢查到錯題改正,孩子唯一要動的,就是手指翻頁。
這樣的家長看起來盡責,其實是在給孩子腦子里鋪設(shè)一條“懶惰高速公路”。
你看,孩子被喂到嘴邊,久而久之就不會咀嚼;作業(yè)有人檢查,自然少了思考的動力;生活有人打理,更沒有了獨立規(guī)劃的習慣。
于是,一旦父母收手,孩子就像關(guān)掉電源的機器人,站在原地發(fā)呆。
建議: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撤一點兵”,比如讓孩子自己安排周末時間,自己收拾學習資料,自己規(guī)劃復習順序。
偶爾讓他們“摔一跤”,比每天牽著走要有用得多。
第三、勤奮是唯一的“反作弊工具”
初中學習的難度,是小學的翻倍。
會做題的人,不一定是聰明的人,而是肯一遍遍重復的人。勤奮聽起來無趣,但它是唯一不會背叛你的合伙人。
勤奮的孩子,腦子里總是熱的,遇到難題也習慣先啃一口,而不是躲開。慢慢地,他們在一次次死磕里建立了學習肌肉。聰明人靠靈感,勤奮的人靠習慣——靈感會失約,習慣不會。
建議: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可執(zhí)行的勤奮計劃”,比如每天固定時間復盤錯題,每周一次整理知識框架。
讓勤奮變得像刷牙一樣自然,而不是像期末突擊一樣痛苦。
所以說防懶,比補課更重要。
有些孩子成績下滑,不是題不會做,而是人不想動。防懶,比補課、換資料、報輔導班都來得直接。
真正聰明的家長,不會用“你怎么變笨了”去打擊孩子,而是會幫他們找到重新邁步的節(jié)奏。因為勤奮不是一朝養(yǎng)成的,而是每天用一點點行動,去馴服那條叫“惰性”的野狗。
等孩子明白了,聰明只是暫時的通行證,勤奮才是終身簽證,他們的腳步自然會越走越穩(wěn)。
你們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