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有啥特產(chǎn)?央視:這十樣不帶算白來
石家莊,藏在太行與滹沱的交響里,透著南北通衢的從容。
作為古中山國腹地,正定等老城的飲食早有文脈,
正定八大碗相傳與三國趙云犒軍有關(guān),
四葷四素的扣碗里,酥肉吸足湯汁,粉條裹著肉香,
是北方宴席“葷素相濟”的智慧,至今仍是節(jié)慶團圓的主角。
市井煙火里更見真味。
缸爐燒餅以炭火缸壁烘烤,形如滿月,芝麻焦香混著麥香,熱時夾上燜子,
軟糯與酥脆交織,是百姓街頭的暖腹良方。
還有宮面,細(xì)如銀絲,久煮不爛,
相傳為貢品,如今配上本地雞湯,清淡中藏著質(zhì)樸匠心。
歲月流轉(zhuǎn)中,飲食也在生長。
柏坡湖的魚、太行山的菌菇入菜,傳統(tǒng)菜肴添了新滋味,
卻始終守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的老理,
在煙火里續(xù)寫著這座城的味覺記憶。
金鳳扒雞
那可是“雞窩里飛出的金鳳凰”!
打1908年馬洪昌夫婦在大橋街支起第一口鍋,這扒雞就成了石家莊的味覺符號。
老湯里咕嘟著十八味中草藥,蜂蜜裹雞炸得金黃透亮,
再燜上十四個鐘頭,骨頭都酥得能嚼碎,本地人拍著胸脯說:“這扒雞,真得勁!”
掰開雞皮,肉絲兒泛著油光,輕輕一扯就脫骨。
咸香里帶著藥香,不齁不膩,連雞胸肉都嫩得像豆腐。
石家莊人回家探親,箱子里準(zhǔn)塞兩盒真空裝,
路上碰見老鄉(xiāng)還問:“帶金鳳了不?中不中?”
如今這老字號玩出了新花樣,椒麻雞、氣調(diào)雞花樣多,可最勾人的還是那口傳統(tǒng)味。
趙縣雪花梨
石家莊的"千年貢品",打秦漢就種上了,《詩經(jīng)》里"山有苞棣"說的就是它祖宗!
這梨子金黃圓潤像小胖墩,單果能長到一斤半,
果皮薄得透光,果肉白得像雪瓤子,咬一口"咔嚓"脆,甜水兒滋兒哇冒。
最絕的是這梨能七十二變:
鮮吃解暑,燉冰糖雪梨潤嗓,曬成梨干當(dāng)零嘴。
現(xiàn)在趙縣有了"中國雪花梨之鄉(xiāng)"的稱號,您要路過趙州橋,別忘了捎兩箱。
偷偷告訴你個秘方:用銅鍋熬六小時,十斤梨才出一瓶膏,清甜得能潤到心尖尖兒!
贊皇金絲大棗
這棗兒可不是普通貨色,人家祖上可是給皇帝進貢的“貢棗”,
明朝那會兒《贊皇縣志》里就記著“羊棗最甜”,
現(xiàn)在陽澤、院頭一帶還有500多歲的老棗樹,活脫脫的“棗界老祖宗”。
這棗長得喜慶,深紅發(fā)亮像抹了層蜜蠟,個頭賽過小雞蛋,掰開能拉出尺把長的金絲,
當(dāng)?shù)厝斯苓@叫“金絲纏”,曬干了吃更絕,肉厚得跟小饅頭似的,
甜得嘞,跟蜜罐子泡過似的,但又不齁嗓子,咬一口“咔嚓”響,
鮮棗脆生,干棗綿香,連棗核都小得跟芝麻粒似的。
當(dāng)?shù)乩先顺Uf“仨棗頂副藥”。
藁城宮面
這面條兒可大有來頭,隋唐時候就有,明清時還成了貢品,
光緒年間進過皇宮,所以才叫“宮面”。
現(xiàn)在還是河北省非遺,手工做的,老師傅們得經(jīng)過盤條、上桿、拉絲等二十多道工序,
光風(fēng)干就得看老天爺臉色,一年就百來天能生產(chǎn),金貴得很!
這面細(xì)得能穿針,空心兒結(jié)構(gòu)跟竹節(jié)似的,煮完不坨不爛,吸溜一口筋道又滑溜。
晌午泡一碗,湯清面軟,老人孩子都愛。本地人常說“這面,真得勁兒”,
配個番茄雞蛋鹵,或是清湯里撒點蔥花,那叫一個鮮靈!
外地朋友帶回去也方便,現(xiàn)在有塑封包裝,防潮又好存,保質(zhì)期一年。
回家煮三分鐘就成,懶人也能當(dāng)大廚。
要我說,這宮面就是石家莊的“面中貴族”,帶回去準(zhǔn)保被夸會選!
馬家鹵雞
清同治年間,馬家先祖從安國遷來,用祖?zhèn)魇吨兴幇镜睦蠝?/strong>
配上散養(yǎng)童子雞,愣是把鹵味做出了宮廷御膳的架勢。
您瞅這雞皮泛著琥珀光,手一撕就脫骨,肉縫里還浸著透亮的鹵汁兒,
咬一口,咸香里裹著丁香的暖、八角的醇,最后泛起絲甜,配倆燒餅?zāi)茉烊笸搿?/p>
師傅說關(guān)鍵在"三鹵三泡":頭遍去腥,二遍入味,三遍鎖香。
慈禧太后1901年路過正定,嘗了都夸"香、鮮、嫩",直接定為貢品。
現(xiàn)在店里還掛著"中華老字號"的銅牌,
外地朋友臨走都捎上幾盒,說"比德州扒雞嫩,比符離集燒雞香"。
太行龍井
那可是“南茶北移”的神奇產(chǎn)物!
海拔八百米,冷氣透骨,霧氣蒙蒙,愣是養(yǎng)出了北國少見的綠意。
芽頭肥得能掐出水,葉底嫩得像初春的柳尖,你說得勁不得勁?
這茶外形扁平如竹葉,沖泡時根根豎著,跟跳水似的“嗖”就沉底。
湯色綠得透亮,湊近一聞,栗子香混著山花香直往鼻子里鉆。
喝一口,鮮爽得像咬了口嫩黃瓜,回甘里帶著點甜絲絲,后味兒還藏著股子太行山的清冽勁兒。
本地人泡它有講究:玻璃杯投三克茶,85度水沿邊溜進去,
頭泡一分鐘,二泡半分鐘,第三泡還能咂摸出味兒。
晉州鴨梨
是石家莊的"千年甜心",打隋唐就跟著滹沱河的船工漂到北方,
連魏徵大人都拿它熬過梨膏糖。
這梨兒長得周正,倒卵圓形的果身上頂個"鴨頭疙瘩",
金燦燦的皮薄得能透光,果肉白得像羊脂玉,咬一口"咔嚓"脆響,甜得后脖頸子發(fā)涼,
本地人戲稱"甜得能齁住麻雀"。
老饕們講究"冰著吃賽過蜜",削皮后冷藏半小時,果肉細(xì)嫩無渣,甜得清爽不齁嗓子。
最地道的吃法是跟冰糖燉雪梨,老煙槍們冬天必喝這碗"潤肺湯",比啥保健品都實在。
鹿泉香椿
石家莊的"春鮮頭牌"!
這紫紅嫩芽在太行山腳下長了百十年,掰指頭算算,
老輩人叫它"樹上蔬菜"。芽尖泛著油光,葉子像小羽毛,掐一把能聞見木頭香。
當(dāng)?shù)厝斯芟愦唤?strong>"椿頭",晌午頭摘的最新鮮。
涼拌時切點蒜末,澆勺熱油,"滋啦"一聲就勾得人咽口水。
老饕們最愛香椿炒蛋,金黃裹著紫紅,咬一口鮮掉眉毛。
這玩意味兒竄,但石家莊人就好這口"沖勁兒"。
現(xiàn)在鹿泉香椿有了地理標(biāo)志,真空包裝能帶回家。
帶回去拌豆腐、攤煎餅,保準(zhǔn)讓家人嘗到太行山的春天味兒。
龍興貢米
康熙四十五年那會兒,老佛爺南巡路過這兒,聞著米香直接干了兩大碗,
當(dāng)場賜名“龍興莊”,這小米就成了貢品。你說這來頭硬不硬?
這米顆粒圓潤得跟小金珠似的,煮出來的粥油亮油亮的,舀一勺能拉絲。
口感嘛,甜絲絲還帶點回甘,喝完碗底都不掛米渣,真得勁兒!
當(dāng)?shù)厝税局嘤薪^活,米水比例1:15,大火燒開轉(zhuǎn)小火慢煨,臨出鍋撒把紅棗枸杞,那叫一個香飄十條街。
這貢米不僅好吃,還養(yǎng)人。
18種氨基酸、B族維生素含量超標(biāo),脾胃弱的、熬夜多的,喝它比吃保健品強。
行唐老鄉(xiāng)說:“咱這米,旱澇保收,皇帝都夸好!”
缸爐燒餅
這口兒老饕們惦記的“得勁兒”滋味,得從西漢初年嘮起!
相傳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到井陘時,百姓用這燒餅接濟,從此成了非遺寶貝。
2010年還入了石家莊市級非遺名錄,妥妥的“燕趙老字號”。
您瞅這燒餅,金黃圓鼓像小太陽,貼缸爐里烤得外皮酥脆掉渣,內(nèi)里軟乎還分層。
咬一口,麥香、芝麻香混著鹽味兒直竄鼻尖,再夾上串羊肉,那叫一個“中”!
老工藝講究火候,缸爐得用井陘黏土燒的陶缸,
200℃烘烤3分鐘,外酥里嫩全靠這“缸壁導(dǎo)熱”的絕活。
現(xiàn)在改良版加了酵母粉,但傳統(tǒng)還得用驢油、麻醬、香油,香得嘞!
剛出爐趁熱吃最得勁兒,涼了拿平底鍋一熥,照樣酥脆。
暮色沉了,巷口燒餅爐子還燙手。
誰家孩子捧著剛撕開的扒雞,油光蹭了小半臉。
老人咂摸著碗底最后一口梨湯,喉頭咕咚一聲。
這城的滋味,就在這撕扯、咀嚼、吞咽的日常里,熱騰騰地活著。
帶點走吧,路上饞了,嚼碎咽下,便是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