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立完秋,再過幾個月天可就冷了,到時候又該把羽絨服找出來了,大冷天誰不想裹件羽絨服暖和暖和?可你琢磨過沒,這羽絨服從哪兒搞來這么多毛毛?為啥非得是鴨絨、鵝絨,隔壁家那撲棱翅膀的大公雞咋就不配上榜呢?
一件的羽絨服,充絨量是一百多克的話,差不多得掏空十來只鴨子的鴨絨!要是換作鵝絨,也得五六只鵝“無私奉獻”才夠。這些禽類胸腹底下藏著的"保暖密碼",可是人類搓手哈氣時的救命稻草,但憑啥雞毛就被踢出保暖界了?
雞毛的"先天不足":從國家標(biāo)準(zhǔn)到骨頭縫里的差距
羽絨服是隨便塞點羽毛就能叫羽絨服嗎?國家可是有規(guī)定的,只有水禽(鴨、鵝)身上那層細軟蓬松的朵狀物才配叫"羽絨",雞的毛連門檻都邁不進去!為啥這么偏心呢?咱得從禽類的特征說起。
鴨子大鵝那是正兒八經(jīng)的水里漂的"浪里白條",為了扛住刺骨冰水,它們胸腹、脖子底下悄悄長出一層絨毛。顯微鏡底下看看,這些絨毛像蒲公英的小傘,絨核連著幾十根絨枝,每根枝又炸開成百上千的絨小枝,整個兒一團立體小絨球,能鎖住大量靜止空氣,這才是保暖的硬道理。
反觀雞呢,祖上就是陸地里蹦跶的紅原雞,人家習(xí)慣土里刨食,不用下水找食,壓根不需要那么多絨。
雞的毛就算有點兒絨毛,也是扁塌塌一片,里頭還杵著根硬邦邦的羽軸,既蓬不起來還容易扎漏布料,風(fēng)一吹就透心涼,不過雞的毛做雞毛撣子還是不錯的。
雞的毛防水性也不行,你見過鴨子游泳吧?羽毛油光水滑不沾水,秘密就在它們的尾脂腺能分泌油脂,抹全身當(dāng)防水涂層。雞呢?掉水里秒變"落湯雞",毛吸飽水還容易爛。
工廠加工時,鴨絨鵝絨脫脂后干干凈凈,雞毛混著雜質(zhì)黏糊糊,洗都洗不利索,成本蹭蹭漲。再說味兒,鴨鵝住河邊吃水草(鴨子食性雜,而鵝為素食),羽毛帶著湖水的清爽;雞在圈里混久了,飼料味雞糞味沁進絨毛,咋處理都透著一股"雞舍味道"。
羽絨服的"良心賬":一只鴨鵝貢獻多少溫暖?
羽絨服暖不暖,關(guān)鍵看三點:充絨量(塞多少克絨)、絨子含量(蒲公英狀絨朵的占比)、蓬松度(鎖空氣的本事)。一只鴨子出絨的量取決于鴨子的品種和飼養(yǎng)條件,鴨子雖小但勝在數(shù)量多,一只鴨子全身羽絨只占羽毛的8%左右,但只能產(chǎn)出約6至10克的優(yōu)質(zhì)羽絨原料。
養(yǎng)殖35天以上的鵝和鴨每0.1克絨大約有400到460朵,養(yǎng)殖時間越長,絨朵越大,保暖性能越好。算下來,如果塞滿一件羽絨服需要200克羽絨原料的話,得薅禿20只左右的鴨子。鵝個子大,單只產(chǎn)絨多些,也得7至9只大鵝。
不過鵝絨為啥金貴?養(yǎng)殖鵝的難度要比鴨子大,不光因為產(chǎn)量少,人家絨朵更大、絨枝更長,蓬松度天生高。絨子含量和蓬松度接近時,鴨絨鵝絨保暖性差不了多少!鵝絨貴1.6倍以上,更多是物以稀為貴。
挑羽絨服別光看"鵝絨"標(biāo)簽忽悠。新國標(biāo)早把含絨量改叫"絨子含量",過去有些商家用絨絲冒充絨朵,現(xiàn)在只算實打?qū)嵉慕q朵比例。一件羽絨服,絨子含量低于50%就是劣質(zhì)品,要是輕便款,選90%絨子含量+90克左右充絨量;厚實過冬款,80%絨子含量+130克以上充絨才扛凍。
行業(yè)里的"貓膩":偷梁換柱的"雞飛絲"
說來心酸,雞的毛雖進不了正統(tǒng)羽絨界,卻被黑心廠子盯上。他們把雞毛打碎洗曬,篩出短細纖維叫"雞飛絲",混進羽絨里充數(shù)。這玩意兒一斤才幾塊錢,混進羽絨服利潤翻倍漲。
可它既沒絨核儲熱,還帶病菌異味,受潮就爛,穿身上鉆絨又發(fā)霉。買羽絨服先上手摸!要是摸著扎手有梗子,或拍完衣服飄粉塵,趕緊放下,里頭不是絨朵是毛片碎渣。
如今羽絨服也搞科技升級,氣凝膠材料輕得像煙卻比羽絨更隔熱,智能溫控芯片藏身夾層,寒冬里貼心控溫,但鴨絨鵝絨仍是性價比之王。
一只鴨子攢幾個月的絨毛,可能都不夠暖你半條胳膊得,這份來自鴨和鵝的饋贈,可別讓假雞毛給毀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