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瑾山月
經(jīng)常聽家長抱怨孩子毛病多。
做事拖延、調(diào)皮搗蛋、你說一句,他回你十句,還動不動鬧情緒,不理人。
每當這時,我們總急著糾正,就盼著他們成長為聽話懂事的好孩子。
但你知道嗎?
孩子很多毛病,根本不是問題,反而是高智商的表現(xiàn)。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就有一項重要發(fā)現(xiàn):
創(chuàng)造力高的孩子,往往很“討人嫌”。
他們頑皮、淘氣,不按規(guī)矩來,還總闖禍,關鍵是闖了禍,也不怕挨批,挺認死理。
具體說來,如果孩子有以下5大毛病,可別急著糾正。
做事反復糾結
前陣子,和女兒一起讀《綠山墻的安妮》。
作為青少年經(jīng)典讀物,書里的安妮,勇敢、樂觀,值得大家學習。
但我注意到,書里還有個叫戴安娜的女孩。
比起安妮的麻利爽快,戴安娜性子溫吞,做事猶豫不決。
起初,我覺得戴安娜是膽子小,但細細讀來,發(fā)現(xiàn)她猶豫背后,是縝密的思考。
比如,村里來了染發(fā)匠,安妮想都不想就讓人把頭發(fā)染成紅色,而戴安娜卻想:染發(fā)水好不好,會不會傷害身體;染了頭發(fā),會不會挨老師批評,亦或是,染了頭發(fā),也不好看。
所以,無論安妮怎么叫她,她就是不去染頭發(fā)。
后來呢,結果真如戴安娜所料,安妮染了紅發(fā)后,頭皮發(fā)炎,還被同學嘲笑是紅毛怪。
所以你看,孩子做事糾結,并非膽小不愿嘗試,很可能就是比旁人想得多。
《選擇的悖論》中有過一段分析:
高智商人面對復雜選擇時,會傾向于反復權衡每種利弊,進行較多的分析。
因為分析得全面,考慮得周全,行動上才不會那么快。
這樣的孩子,行動上有些拖延,卻做事沉穩(wěn)、靠譜,令人放心。
情緒波動大
你家有沒有“高敏感小孩”?
別人不在意的事,他往心里去,別人沒留意的細節(jié),他全看在眼里。
這就導致了孩子,情緒波動較大,比旁人更容易焦慮、難過、沮喪……
碰上孩子鬧情緒,我們第一時間,往往是勸他說:別那么敏感,要戒掉玻璃心。
但心理學上認為,高敏感體質(zhì)不是什么壞事,而是一種比較持久的人格特征。
而無數(shù)事實證明,敏感的人,感知力、共情力、洞察力都明顯強很多。
可以說,敏感是一種珍貴的天賦,千萬別低估敏感的小孩。
我們要做的,不是遏制孩子對世界的感知,而是教會他們?nèi)绾闻c情緒相處。
《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單》中,就給出過建議:
比如,讓孩子利用敏銳的直覺,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
比如,用超出常人的共情力,打開人際關系的局面;
比如,利用對事物的洞察,鍛煉自己對規(guī)律的把握;
再比如,利用細微的觀察力,挖掘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機會。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說:
“高敏感是天賦,而非需要修正的缺點,關鍵在于學會與它共處?!?/strong>
不去改變孩子的本性,要教會他利用性格優(yōu)勢,來成為更好的人。
沒有不敢闖的禍
看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的兩個兒子,非常調(diào)皮。
老大不愛學習,總在學校搗蛋;老二就愛拆家,家里電器、家具什么的,都被他拆了個遍。
很多人為這倆孩子感到惋惜,怎么就不能像爸爸那樣,老老實實學習做研究呢?
然而,十幾年后,這倆孩子竟雙雙考入常青藤名校,還拿到博士學位。
他們雖不及爸爸成就高,但也算成功人士。
于是大家好奇,就問羅伯特:“你怎么教育他們的?”
羅伯特笑笑說:
“他們不是聽話的好孩子,好動、話多,但我一直沒有限制他們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我經(jīng)常聽家里老人講:“調(diào)皮的孩子,其實更聰明?!?/p>
因為他們好奇心重,動手能力強,膽子還大,就是又機靈又皮實。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成長過程中,著急上火不如意就對了,這就是孩子的成長,好動的孩子身體健康,后面的心理才有后勁?!?/p>
所以,沒必要把每個孩子都養(yǎng)成乖小孩。
天性活潑有探索欲的孩子,咱們就該包容他,并正確引導他繼續(xù)探索。
小嘴巴巴說不停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聯(lián)合曾做過一項調(diào)查。
他們在波士頓,找來30多名青少年,與他們聊天、談話、講故事。
有些孩子很安靜,只喜歡聽別人說,但有些孩子就是話癆,巴巴說不停。
雖然,話多的孩子有些聒噪,但后期的腦電圖顯示:
孩子話越密,大腦中語言相關區(qū)域的活動就越強。
研究者們得出結論:
思維靠語言呈現(xiàn)出來,會表達的孩子,思維也會得到發(fā)展,是高智商的表現(xiàn)。
說實話,我經(jīng)常因為孩子話多而煩躁。
我女兒總能沒話找話,從吃喝拉撒,說到學習作業(yè),娛樂八卦。
更別提,我教育她的時候,她更是有一萬句話,在那等著我。
我不止一次吼她“閉嘴、安靜點”,直到女兒在學校拿到辯論賽一等獎的證書,我才恍然意識到:孩子話多,語速快,很可能腦子轉(zhuǎn)得也快。
之后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女兒閱讀,增加她的知識儲備,這樣與人交流就更順暢。
如果你家也有個小話癆,別再像我一樣嫌棄孩子。
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在天賦上努力,話多的孩子,一定不笨。
不愛搭理人,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看過一個“天才少女”的報道。
在巴基斯坦,有個叫奇瑪?shù)呐ⅰ?/p>
她曾在一年,考過了34門GCSE考試,其中33門滿分,只有一門差一分滿分。
正常情況下,普通學霸,最多也就能考20門GCSE考試,一年34門,幾乎不可能。
奇瑪是怎么做到的呢?
說來,有些不可思議。
她說:“我每天放學回家,先睡三個小時,晚上七點睡醒后,就沉浸式學習到凌晨?!?/p>
于是有人問:“你回家就睡覺,那就沒時間和同學們玩了?!?/p>
奇瑪回答,她就喜歡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里做事。
后來,有機構給奇瑪測智商,她智商竟高達161,比愛因斯坦還高一分。
講這個故事,并非讓孩子們復刻奇瑪?shù)淖飨ⅰ?/p>
我的意思是說,有的孩子喜歡做自己的事,不怎么搭理人,正是專注力高的表現(xiàn)。
不要一個勁催孩子去社交、去合作,要允許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淀下來。
有門心理學課程,叫SOLO,就是采用各種辦法,教會人們獨處。
結果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過“SOLO課程”訓練后,人們思維更加敏捷,做事情更有條理性,更容易進入深度思考之中。
這就是獨處時,專注的力量。
眼下的時代,太嘈雜,干擾非常多,專注力愈發(fā)成了稀缺資源。
孩子愿意安靜下來,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真的很難得。
武志紅老師,曾在直播間,和網(wǎng)友們討論過“自我的形成”。
他說,個性化的自我,就是人在和具體事物碰撞,建立關系的過程中形成的。
我們的孩子,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的小毛病。
其實,也是他們在與外界的碰撞中,形成的獨特個性。
事情面前,孩子是猶豫的?敏感的?還是急著嘗試,急著表達?
都是他們在生活歷練中,形成的“自我特質(zhì)”。
這些特質(zhì),就是他們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的支點。
不要去打壓孩子的天性,要教會他們發(fā)揮優(yōu)勢,才能具備一定的競爭力。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些小毛病,這恰恰說明,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天賦。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