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楊景媛事件”引發(fā)的討論中,有網友提出“讓武漢大學退出985”。但從高等教育政策背景與實際現(xiàn)狀來看,這一訴求本身就不成立——是“不可能退出”的,因為“985”這一官方分類早已不存在,根本無“退出”可言。
要理清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明確“985”的政策演變。“985工程”始于1999年,核心是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最終確定39所高校入選,武漢大學是其中之一。但隨著高等教育發(fā)展理念的升級,2019年教育部已正式宣布,將“985工程”“211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tǒng)籌整合為“雙一流”建設(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這意味著,從官方層面,“985高?!边@一身份標簽已成為歷史,不再作為單獨的建設項目或分類標準存在。
如今的武漢大學,與其他原985高校一樣,身份定位是“雙一流”中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而非“985高校”。既然“985”的官方屬性已終結,“讓武大退出985”就如同要求“退出一個已不存在的體系”,本身缺乏事實基礎。
再者,即便拋開政策背景,“因單一事件要求高校‘退出某身份’”的邏輯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
高校的辦學水平、學科實力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武漢大學作為擁有百余年歷史的老牌學府,在人文社科、理學、醫(yī)學等領域均有深厚積淀,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钡亩ㄎ?,基于的是學科評估、科研成果、師資力量等綜合指標,而非單一事件的影響。對于“楊景媛事件”,公眾更應關注的是事件本身的調查進展、高校在管理服務中的改進空間,而非用“否定高校整體定位”的極端方式表達訴求——這既不客觀,也無助于問題的實際解決。
當前,盡管“985”已非官方表述,但在社會認知中,它仍被用作“原39所頂尖高?!钡拇Q,這種慣性認知容易讓公眾混淆“歷史標簽”與“當前定位”。但無論從政策嚴謹性還是實際情況出發(fā),討論高校時都應回歸當前的“雙一流”體系——如今衡量高校的核心標準,是“雙一流”建設中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在每一輪“雙一流”評估中,高校可能因建設成效調整“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的身份,這才是當前官方認可的調整機制,而非糾結于“985”這一歷史概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