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兆騫
據(jù)閻愈新口述、閻喜記錄整理的《茅盾:反對“神化魯迅”》一文(載《文匯報》),1979年,時任《魯迅研究年刊》主編、西北大學教授閻愈新到北京采訪茅盾,茅盾談及魯迅研究中的問題:
魯迅研究中有不少形而上學,把魯迅神化了,把真正的魯迅歪曲了。魯迅最反對別人神化他。魯迅也想不到他死了以后,人家把他歪曲成這個樣子。
魯迅研究中也有“兩個凡是”的問題。比如說有人認為凡是魯迅罵過的人就一定糟糕,凡是魯迅賞識的就好到底。我看并非如此。這類事情要實事求是。
錢理群在《我們今天為什么需要魯迅》一文(載《社會科學論壇》)中談道:
是的,魯迅和我們一樣:他不是神,是人,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但,魯迅又和我們,和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一樣:他是一個特別,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們才需要他。
當然,任何時候,真正關注,以至接受魯迅的,始終是少數(shù):一個大家都接受的魯迅,就不是魯迅了。
我曾在《與魯迅相遇》里說過:
“人在春風得意,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大概是很難接近魯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滿了困惑,甚至感到絕望,這時就接近魯迅了?!?br/>
換一個角度說,當你對既成觀念、思維、語言表達方式深信不疑,或者成了習慣,即使讀魯迅作品,也會覺得別扭,本能地要批判他、拒絕他。
但當你對自己聽慣了的話,習慣了的常規(guī)、常態(tài)、定論產生不滿,有了懷疑,有了打破既定秩序,沖出幾乎命定的環(huán)境,突破自己的內心欲求,那么,你對魯迅那些特別的思想、表達就會感到親切,就能夠從他那里得到啟發(fā)。
這就是魯迅對我們的意義:他是另一種存在、另一種聲音、另一種思維,因而也就是另一種可能性。
而魯迅同時又質疑他自己,也就是說,他的懷疑精神最終是指向自身的,這是他思想的徹底之處、特別之處,是其他知識分子很難達到的一個境界。
因此,他不要求我們處處認同他,他的思想也處在流動、開放的過程中,這樣,他自己就成為一個最好的辯駁對象。
也就是說,魯迅著作是要一邊讀一邊辯駁的:既和自己原有的固定的思維、觀念辯駁,也和魯迅辯駁,辯駁的過程就是思考逐漸深入的過程。在魯迅面前,你必須思考,而且是獨立地思考。
正是魯迅能夠促使我們獨立思考,激發(fā)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編,他也從不試圖收編我們;相反,他期待并幫助我們成長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的、獨立創(chuàng)造的人——這就是魯迅對我們的主要意義。
(本文為《魯迅正傳:非凡與平凡》代序)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3729篇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