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南衛(wèi)視圖文新媒體暑期特別推出“#豫見名人?共游中原”專題策劃,帶你穿梭古今,探尋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貴記憶。今天,我們會聚焦一位將生命與理想深深烙印在中原大地的千古賢相——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和文學家。作為蜀漢丞相,他堪稱中國歷史上智慧和忠誠的典范。政治上,他勵精圖治,推行屯田,發(fā)展經(jīng)濟,使蜀漢在強敵環(huán)伺中得以穩(wěn)固。在軍事上,他足智多謀,精于陣法,善于用兵。其傳世名篇《出師表》,字字泣血,盡顯忠貞赤誠。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超凡的智慧,被后世尊稱為“臥龍先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智慧和忠義的杰出代表。
他的一篇《出師表》,穿越千年烽煙,至今仍在中原大地上激蕩著回響,訴說著那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赤誠。
01《出師表》誕生記:丞相的“家書”與北伐的號角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蜀漢政權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彼時,距劉備白帝城托孤已逾四年,后主劉禪年幼,蜀漢內(nèi)外交困。外有曹魏虎視眈眈,東吳雖暫緩兵戈卻貌合神離;內(nèi)因夷陵慘敗,國力大損,人心惶惶。值此危局,諸葛亮決意北伐中原,誓要實現(xiàn)先帝劉備“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遺志?!冻鰩煴怼氛撬麚]師北伐前夕,呈于后主劉禪的肺腑之言。
此時的諸葛亮,已近知天命之年,多年殫精竭慮令他心力交瘁,然肩上使命重逾千鈞。北伐不僅是踐履先帝遺愿,更是維系蜀漢國運的背水一戰(zhàn)。出征在即,他必須向后主詳陳國事,穩(wěn)固后方,以保北伐無虞。
這篇表文的誕生,絕非偶然。它是諸葛亮對蜀漢江山的赤誠告白,是對畢生理想的執(zhí)著堅守。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他以一己之力擎起蜀漢的天空,《出師表》便是他踏上未知征程前,留給后主與蜀漢百姓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生死承諾。
02君臣長歌:從三顧茅廬到托孤重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開篇,諸葛亮以質(zhì)樸筆觸回溯早年經(jīng)歷。南陽(今屬河南),這片中原熱土見證了他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彼時他隱居隆中,耕讀為樂,雖懷經(jīng)天緯地之才,卻淡泊名利,不求聞達。直至劉備三顧茅廬,其求賢若渴的至誠深深打動了他,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自此,諸葛亮與劉備結下深厚情誼,君臣相得。他追隨劉備南征北戰(zhàn),歷盡艱辛?!昂笾祪A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寥寥數(shù)語,道盡二十一年風雨征程。赤壁之戰(zhàn),他舌戰(zhàn)群儒,促成孫劉聯(lián)盟,大破曹軍;入蜀途中,他運籌帷幄,助主公平定益州;夷陵慘敗后,他又臨危受命,于白帝城接下托孤重任。
劉備臨終泣囑:“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敝T葛亮則泣血承諾:“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這份超越生死的君臣信義,成為諸葛亮畢生恪守的信念。在《出師表》中,他多次提及先帝,字里行間浸透著深沉的感激與追思,更彰顯了完成先帝遺愿的磐石之志。
今日,當我們漫步河南南陽隆中故地,仿佛仍能看見劉備三顧的虔誠身影,感受到孔明應允出山時的慷慨豪情。這片中原厚土,銘刻了這段千古傳頌的君臣佳話,也為《出師表》中那份厚重情誼埋下了深遠的伏筆。
03還于舊都”:丞相的中原情節(jié)
“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出師表》中,諸葛亮明志高懸。這里的“舊都”,指的正是在中原大地的洛陽等漢家故都。歷史上,中原長期是漢室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樞,承載著漢祚正統(tǒng)。對諸葛亮而言,收復中原、還于舊都,不僅是軍事目標,更是漢室正統(tǒng)的榮光重歸。
諸葛亮對中原大地懷有深厚情感。早年躬耕南陽,深受厚重中原文化的滋養(yǎng)與浸潤。這片土地的歷史底蘊與人文精神,深深塑造了他的思想與抱負。他深知,中原的安定與繁盛,是漢室復興的基石。因此,北伐中原,既為拓展蜀漢疆域,更為重現(xiàn)漢室在中原的輝煌氣象。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詳陳北伐的緊迫與必要。他痛斥曹魏“竊據(jù)神器”,乃漢室“奸兇”,必當鏟除;而蜀漢承續(xù)漢祚,肩負著興復漢室的神圣使命。他堅信,只要君臣同心,眾志成城,“還于舊都”的理想終將實現(xiàn)。
這份對興復漢室的矢志不渝,對中原故土的魂牽夢縈,在《出師表》中流淌得淋漓盡致。它昭示我們,諸葛亮的北伐不僅是一次軍事遠征,更是一場承載著文化使命與崇高理想的壯麗征程。中原大地的文化烙印,早已鐫刻于諸葛亮心魂深處,也深深融入了《出師表》的每一行墨跡。
04遠程輔導:丞相給后主的“治國秘籍”大公開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除申明北伐決心、感念先帝深恩,更多篇幅則是對后主劉禪的諄諄教誨。他深知,自己遠征在外,后方穩(wěn)固系于后主一身,其賢明與否,直接關乎蜀漢興衰存亡。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边@是諸葛亮總結歷史興衰的至理箴言,亦是對后主最核心的規(guī)諫。他力薦郭攸之、費祎、董允等賢臣,懇請后主信任倚重,使其參理朝政,共治國家。同時,他告誡后主“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務必賞罰分明,公正無私。
諸葛亮還殷切建議后主“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要廣納諫言,弘揚先帝美德,提振臣民士氣。他慮及后主年少,治國經(jīng)驗尚淺,故不厭其詳,悉心叮囑。從宮闈事務到邊防要務,從人才擢拔到財政管理,皆提出具體方略。
這番教誨,盡顯諸葛亮卓越的政治智慧與對蜀漢社稷的深切擔當。他不但是運籌帷幄的軍事統(tǒng)帥,更是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他期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引導后主成長為一代明君,守住蜀漢基業(yè),為最終“興復漢室”奠定堅實根基。
05泣血絕筆:《出師表》里的生死誓言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痹凇冻鰩煴怼返慕Y尾,諸葛亮以此雷霆之語,立下北伐誓言。這不僅是承諾,更是以死明志的赤膽忠魂。
此時的諸葛亮,身體已不堪重負,積勞成疾。然為社稷計,他毅然置個人安危于度外,執(zhí)意北伐。他深知,這或許是其最后一次為興復漢室而戰(zhàn)。故在表文中,他毫無保留地剖白心跡:若功敗垂成,甘領罪責。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蹦┚鋵⒅T葛亮復雜心緒推向極致——既有對先帝知遇之恩的銘感五內(nèi),又有對后主的殷殷期望與深切憂慮,亦飽含對北伐前路的忐忑與決絕。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千載之下,猶令人動容。
《出師表》宛若諸葛亮用生命譜寫的壯歌。表成之后,他便踏上北伐征途,最終積勞成疾,星隕五丈原,以生命踐行了表文中的錚錚誓言。其赤誠之心,如日月昭昭,穿越千年時光,依然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今日,當我們再次捧讀《出師表》,其蘊含的力量依然磅礴。在南陽隆中的清風竹影間,在洛陽故都的斷壁殘垣前,諸葛孔明的身影仿佛從未走遠。他的智慧,化作了治國安邦的箴言;他的忠誠,鑄就了千秋傳頌的豐碑;他的《出師表》,更是將一份穿越時空的赤誠與擔當,永遠鐫刻在了中原大地的記憶深處。
這不僅是一次對歷史名人的追憶,更是一次對民族精神根脈的尋訪。
看完諸葛丞相的故事
你是否也心潮澎湃?
你還想在“豫見名人?共游中原”里,
看見誰的故事?
快來評論區(qū)留言
說不定下一個故事就由你開啟~
部分觀點參考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南陽府志》《古文觀止》《三國人物散論》《知者諸葛》
圖源: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